当前位置 -> 留言本
共有 461 条留言,其中 0 条是今天的请各位宗亲点击这里签写留言

陈端启
在2013-9-25 0:29:58发表的
给陈端启写信 访问陈端启的主页 964144788 110.113.163.106
溥公二子
长子希通,原名思立,娶桂氏,湖北襄阳下寒庄。一云湖南湘阴下寒庄,一云江苏长岭下寒庄。
次子思通,原名思济,娶韩氏,湖北汉阳瑞庆庄。              这里说的溥公,族谱没有记戴,族谱里记录的是:思通是龙公大房二支邦,思通等分授汉阳庄。瑞庆庄…没听说过

陈端启
在2013-9-25 0:20:36发表的
给陈端启写信 访问陈端启的主页 964144788 110.113.163.106
次子思通,原名思济,娶韩氏,湖北汉阳瑞庆庄。                本支族谱记戴:龙公大房二支邦,思通等受封汉阳庄,庄分祠堂,一支迁移安徽与汉阳庄失去联系,瑞庆庄…没听说过呢。

liujingfu
在2013-9-3 2:03:50发表的
给liujingfu写信 访问liujingfu的主页 没有OICQ 117.45.213.9
义宁怀远陈氏——一个构建起来的宗族

  江西修水、铜鼓两县(清代为义宁州)现有20万客家人(本地称怀远人)〔1〕。他们是福建、广东和江西赣南、吉安客家移民的后裔。明末清初,连年战乱,使义宁州生产凋敝,人口鋭减,田土荒芜。康熙十七年(1679),政局稍稳,知州班衣锦奉旨向闽、广、赣南发出招帖,于是闽、广、赣、吉数十个县份的客家人扶老携幼,负耒而至义宁州,开垦荒山荒地,搭棚(篷)居住,史称“棚民”。以后亲朋好友辗转相邀,雍正、干隆、嘉庆、道光年间又迁来不少。 

  怀远人迁入义宁州后,有一个较长的与原籍本族慢慢脱离,迁入地的同姓宗族又没有构建起来的过渡时期。在迁入义宁州的初期,他们还没有联宗修谱建祠的条件,常远道回原籍参加修谱、祭祖。〔2〕只有在若干年后,站稳了脚跟,内部人口大量增加;外部则需要增强与周边社会抗衡、磨合的力量,幷且同姓内产生了有实力的家族和有影响力的乡绅,才会与原迁出地渐行渐远,独立地开展自成体系的联宗修谱建祠活动。 

  根据现在掌握的文献资料,知义宁州怀远人各姓的宗族重组即修谱建祠活动肇始于嘉庆年间,到道光年间修谱建祠已经普及。陈姓是联宗意识、活动较早的姓份之一。在几年的寻找怀远陈姓宗谱文献材料和对其各支后裔进行田野实地调查中,笔者逐渐悟到因族内崛起了陈宝箴家族而名气很大的怀远陈氏宗族其实是通过人力构建起来的。后来又发现构建一个宗族的要素和程序主要是:在硬件方面,必须拥有几个有经济实力、有文化话语权力的家族;修建宗祠,作为族众的活动中心;编修宗谱,作为族内身份认同、人口统计的依据。在软件即文化建设方面,必须理清纷繁复杂的分支脉络关系,统一在一个共同的祖先名下;构思、颁布新的派行歌,作为辈分尊卑秩序,问名知派的依据。这个文化工程在建祠修谱的过程中会同步配套完成。杨彦杰先生指出:“建造宗祠和编修族谱,是宗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族人构建宗族制度的重要标志。”〔3〕陈支平先生论证“福建族谱中对于渊源和合流的第二种类型是先祖的合流”、“清代以来,福建族谱中塑祖造神、联宗合流的现象大量出现,促使许多族谱突破家族的界限,而走向社会化的联络”。〔4〕义宁怀远陈氏宗族的构建,非常吻合这个规律。

  从乾隆四十六年(1781)起,义宁怀远陈姓最先崛起的三个家族的头面人物陈光祖、陈克绳(陈宝箴祖父)、陈巧亭即开始联宗在州城修建怀远陈氏祠堂。筹备、周折二十余载,至嘉庆八年(1803)祠堂始落成,取名“光远堂”。嘉庆十三年修成第一届《光远堂祠志》。道光十八年(1838)扩建光远堂,续修第二届《光远堂祠志》。咸丰十一年,重修被太平军焚毁的祠堂。同治五年,续修第三届《光远堂祠志》。光绪二十二年,续修第四届《光远堂祠志》。民二十六年,续修第五届《光远堂祠志》。 

  建祠为了敬祖,修谱为了收族,所以旧时代建祠修谱往往前后交错进行。义宁怀远陈姓也不例外。从嘉庆十九年(1814)到1994年,义宁怀远陈姓共修谱七届。五届祠志和七届宗谱,为后人留下了详实的族史文献资料,生动地展示了这个宗族从小到大“滚雪球”式构建的全过程。 

  陈姓为闽、粤、台三省的大姓,在闽、台排名第一。〔5〕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有南陈后裔陈旺迁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德安义门陈氏的始祖。到北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义门陈氏奉旨分庄,有进士曰魁公者,携眷自江州徙福建汀州,成为客家人的先祖。魁公生五子:昆、仑、嵩、岳、峰,人称“五山”。义宁怀远陈姓以峰公、嵩公后裔为主。峰公传十二世有中兴公。中兴公生子十八,称十八郎。十八郎后裔、嵩公后裔迁粤迁楚迁豫迁吴,可谓星罗棋布。在康、雍、乾时期闽、广、赣客家人向赣西北迁徙的大潮中,十八郎后裔、嵩公后裔接踵而来,散布于义宁州和相邻的万载、奉新、武宁、浏阳诸县。另有一系统的怀远陈姓为泰和庄。得名原由是义门陈奉旨分庄时有陈承壹分在江西泰和县,为泰和庄始祖。承壹公传十四世有存道公,在赣南安远县任训导,卒于任上。其子遂定居安远上濂村(因位于濂江上游而得名)。全称泰和庄濂江房,奉存道公为一世祖。 

  义宁怀远陈姓的首届宗谱成于嘉庆十九年(1814)。距义宁怀远陈姓最早迁入的一家(康熙18年,1679)已有一百三十余年四、五代的历程。主持首届宗谱编修事务的是陈光祖家族。其先世居粤,属十郎后裔。后迁江西泰和。其祖陈俊英于雍正四年(1726)从泰和迁义宁州安乡十四都双溪立业居住。父亲陈良杰少业儒后辍儒业医,薄有家业。陈光祖是乾隆九年的岁贡生,是义宁怀远陈姓第一个拥有科举功名的人。其弟陈光缙,是个秀才。两兄弟开馆授徒,在义宁州及邻县的客家人中一度颇有影响,有能力牵头举办修谱这样的大事。惜嘉庆谱始终未找到,所以这届谱的具体情况暂付阙如。仅从同治三修谱的序言得知这次联宗的范围很小,只有属于十八郎公系统的两三支。 

  道光二年(1822),怀远陈姓开始第二次联宗修谱。主持编修事务的是日后名声远播的陈宝箴家族。陈宝箴的祖、父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至道光八年完成,共印58部。版式宽大,印刷精良。陈宝箴家族属十一郎后裔,其曾祖陈鲲池于雍正末年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来苏里中都迁来,故二修谱所联络的宗亲仍以十八郎公系统为主,计四郎、五郎、七郎、十郎、十一郎、十二郎、十三郎、十六郎、十七郎后裔,旁及嵩公系统的一支贽公后裔。二修谱颁布了新派行。十八郎系统的派行是“观成端正士,守善定超群。缙笏盈庭盛,声华继懋勋。”贽公一支的派行是“习学显庭,文茂东贵。景星庆云,光天化日。”从各支领谱登记来看,二修谱已有一定规模,族众的热情也很高涨。其中陈兴梧家族就领了四部。陈兴梧先世属四郎后裔。他康熙二十四年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来苏里迁义宁州武乡杨坑立业居住,生子三人。至嘉庆初年已繁衍到一百余人。其孙辈于嘉庆六年根据手钞老谱自编了一本谱牒。这个事例说明联宗合修宗谱势在必行,有它内在的发展规律。 

  咸丰元年(1851)恩科乡试,义宁州共録取五位,其中怀远陈姓占了两位,即陈宝箴(陈寅恪祖父)和陈文凤。怀远陈姓欢欣鼓舞,借此喜庆,敦促陈文凤、陈宝箴合修大成宗谱。陈文凤家族原籍广东兴宁,一世祖是十四郎。其曾祖陈伯焕,康熙年间在湖南浏阳县东乡教馆数载,再迁义宁州崇乡令公洞(今铜鼓县)。在义宁怀远陈姓中,陈文凤家族与陈宝箴家族是两大支柱。只是陈文凤家族崛起比陈宝箴家族稍晚。陈文风咸丰元年中举后,于同治四年再中进士。 

  义宁怀远陈姓的大成宗谱于咸丰五年春在州城光远堂设局。因太平军于五月攻入州城,刚刚开始的修谱大事不得不搁置下来。同治元年,政局稍稳,族中耆老复议修谱。于是陈文凤、陈宝箴领衔主事,在谱局一年,“取闽越吴楚赣南及南昌府诸县新旧分编诸谱遍核之”,于同治二年秋季将谱修成。 

  同治谱在义宁怀远陈姓族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规模宏大,支脉繁多,参加的各支,除义宁州外,邻县武宁、奉新、万载、宜丰、分宜、浏阳,甚至原籍福建上杭、顺昌,陕西郇阳(从闽广迁义宁州再迁郇阳的陈氏)也派人远道前来上谱。同治谱共印一百二十部,可谓场面空前。它标志着义宁怀远陈氏宗族的成熟与完善。以后光绪谱、民九谱、民三十二谱,甚至1994谱,都基本沿袭同治谱的范围和体例。 

  合修大成宗谱首先要解决定世次立派行的问题,这又牵涉到搞清各支的族源。同治谱的成果之一,是确认了义宁怀远陈姓出自我国著名的江州义门陈氏。参加同治合修谱的义宁怀远陈姓及邻县客家陈姓以十八郎后裔为主,共有十六支(缺十五郎公、十八郎公后裔);嵩公后裔次之,共四支(贽公、万三郎、三六郎、梅山公)另有不属于峰公、嵩公名下的小支德兴公、子良公、崇金公的后裔。但各支的世次、派行极不统一,有以中兴公十八个儿子为一世者,有以梅山公为一世者,有以万三郎公为一世者,有以贽公为一世者。主修陈文凤颇欲统一世次,以峰公的孙子肇基公为一世,但遭到参加合修的宗亲反对。陈文凤乃撰“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凤飞占远耀,振彩复西江”二十字行派,规定从十八郎公下延至二十一世,一律按新行派取名。这就是日后闻名于世的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公孙三代得名的由来。新行派的确立流传,大大增强了义宁怀远陈姓的内部凝聚力。在漫长的使用、口耳相传中,行派歌渐渐凝固成一种文化符号,植根于全州族众的记忆深处。现今修水、铜鼓的各支怀远陈氏世次走得快的已到了家字辈。陈宝箴的侄儿陈三略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而现在修水、铜鼓尚有三、四十岁的三字辈,时间跨度为一百三十余年,跨越几个朝代。行派的权威性,它在敬祖收宗、寻根认同方面所起的作用确实不可低估。虽然确立一世祖、统一世次的目标没有实现,但同治谱结束了义宁怀远陈姓各支从原籍带来的或迁义宁州后自立的派行,颁布了共同遵守的新行派,这是同治谱的最大成果。如前述道光谱颁布十八郎系统的派行是“观成端正士,守善定超群。缙笏盈庭盛,声华继懋勋。”实际只有一代人使用了“观”字派行(如陈宝箴谱名观善)。至“成”字辈全部用新派“三”字取名。甚至已经按“成”字取名且已是成人者,也不惜废止之而重新取名,可见当年推行新派行的力度之大。 

  光绪十九年,义宁怀远陈姓续修第四届宗谱。光绪谱承同治谱规模盛大的余绪,共印一百三十部。它所吸纳的分支比同治谱还要多一些。除同治谱原有的二十支外,又增加了嵩公名下的梅佐支和搞不清楚支系的十余支小族。各支仍以从迁出地带出来的老谱所定的世次为准。主事者陈文凤认为,若各支各以自己的一世祖来排世次,则不能同祠共谱,昭穆混淆,尊卑不辨,同治谱颁布的新派行将不能长久使用。他考定义宁怀远陈姓以峰公、嵩公后裔为主,宜以魁公为一世。从魁公下延至三十四世,按同治谱颁布的新行派取名。陈文凤的主张得到了谱局的肯定。这就彻底解决了义宁怀远陈姓主体世次混乱问题,维护了新行派的权威性。至于附修的各支,世次难以统一者,则任其自立私派。 

  民国二年,撤消义宁州,分立修水县和铜鼓县。民九,修水县怀远陈姓续修第五届宗谱。民十,铜鼓怀远陈姓续修第五届宗谱。过去大一统的局面已不复存在。铜鼓怀远陈姓以陈文凤三子陈朋三为主修,另建祠堂名聚星堂并编修《聚星堂志》。 

  民国三十二年,修水怀远陈姓续修宗谱。主修陈三昆认为不管是以十八郎、梅山公、万三郎公、贽公为一世,还是同治谱规定以魁公为一世,追根溯源,其实都是受姓始祖满公的后裔。于是民国三十二年六修谱规定以满公为一世祖,下延至一百一十七世按“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风飞占远耀,振彩复西江”取名。这一决定为各支排定世次提供了更容易操作的依据。笔者的田野调查表明,义宁怀远陈姓的各支都能记住自己一支的私派,也记得“三恪封虞后”的通派,幷且知道本支从哪一世起转通派。如泰和庄存道裔原定派行是“一本安仁茂,修伦达道同。文章新景运,衍庆振家声。”要到“家”字派后才改用“三”字派;另有一支的谱派是“一品佐朝依居德,国泰家良世英贤。忠孝绍先光祖志,贻谋裕后永宗传。”从117世绍字辈起不用私派改通派“三恪封虞后……”。

  1994年前后,江西、湖南等地的农村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的修谱热潮。修水、铜鼓怀远陈姓也不落人后,续修第七届宗谱。两县曾有上接光绪四修谱联宗合修的意愿。可惜主事者对族史、对前六届联宗修谱情况缺乏足够的瞭解,忽视了铜鼓方面提出的应安排副主修位置的要求,遂造成铜鼓怀远陈姓分三股修谱的局面:一股与修水共修;一股以陈文凤后裔为主,联络旁近几小支和浏阳和的宗亲合修;一股以举人陈经的后裔为主,联络旁近几小支宗亲合修。陈经是义宁怀远陈氏四个举人之一(陈文凤、陈宝箴、陈三立、陈经)。他的支脉是泰和庄存道裔。高祖陈其韧,于康熙二十六年从赣南安远迁江西万载县。曾祖陈一府,于康熙四十九年再从邻县万载迁义宁州武乡二十五都西向(今属铜鼓)。陈经于光绪元年(1875)举。后裔多有人才。陈经家族与陈文凤家族、陈宝箴家族是义宁怀远陈姓三个书香门第。只是陈经家族在光绪年间才崛起,传两代后即遭世变,宗族制度残破,故在义宁怀远陈姓内部,没有陈文凤家族、陈宝箴家族的影响大。民国十年铜鼓怀远陈氏修谱建祠,陈经的孙辈是谱局的主要成员。由于有传承基础,1994年他的后裔能够自立门户修谱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义宁怀远陈姓并不是一个以纯血缘为主的大宗族,而是一个以移民为共同背景组合、构建起来的泛血缘的同姓联盟,是聚族而居,族必有祠,宗必有谱的扩展与延伸。由于怀远人的迁徙不是一村一姓、同一时间的集体行为,而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庭成员的个体行为,所以与本地聚居几百年的一村一姓或一村数姓相比,怀远人各姓内部的成员非常散乱,虽然是一姓村或主姓村,却没有血缘关系。一个村的同姓怀远人在本地人看来他们应是一个血缘家族,但深入进去发现其实并不如此。以陈宝箴家族所在地——竹塅村为例:由于陈宝箴家族是闻名于世的旺族,土改时又有非陈宝箴家族的怀远陈姓成员分到陈宝箴家族的故居——陈家大屋。他们派行相同,语言相同,不少慕名前往的人以为居住在陈家大屋和这个村的怀远陈姓都属于陈宝箴家族。事实上这个村的怀远陈姓有四个来源。陈宝箴家族从福建迁来;其他三支分别从广东平远、程乡、兴宁迁来。笔者最初涉及陈宝箴家族史时也很困惑,后来才解开这个谜团。这个例子足以说明客家移民当年重组一个宗族的难度,也足以说明他们重组、构建得非常成功。 

  中国的家族制度具有很强的组合、构建功能,特别是客属宗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构建之初,可能非常艰难困苦。但一旦构建成功,便有很强的稳定性、凝固性。修水、铜鼓的客家各姓宗族自道光、同治年间构建成型后,内部结构基本没有变化。1994年,宗族活动在中断了几十年,续修宗谱犹井然有序,本地、怀远絶不相混,只有曾氏与本地曾氏合修。虽然百年来中国有了新旧两种文化的冲突,有了城乡二元体制,宗族制度和活动已失去正当理由,民间的社会自组织、自构建能力已今不如昔,但仍有很强生命力,如何继承、扬弃家族制度,仍有讨论的价值。毕竟我们还有八亿多农民,不可能在短期内都转型成农业工人、农场主。即使在城市里,具有现代社会特征的所谓新文化、新体制还远没有建立起来。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从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审视,“姓”和“族”是远古先民血缘部落的遗存,是我们民族的“胎记”。与汉语、汉字一样,姓氏意识已融于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我们一代代生活其中,不觉其珍贵,一旦失去,将有无根之痛。 

  (作者:南昌大学/刘经富) 

  注 释: 

  〔1〕康熙末年,迁入义宁州的棚民人口已逾万,但一直入不了籍。雍正三年(1725),官府为解决激烈的土客矛盾,正式设立“怀远都”,作为“附籍”。从此,义宁州的客家移民,就被称为“怀远人”。义宁州的姓氏、宗祠、宗谱,就有了本地、怀远之分。 

  〔2〕笔者曾看过两种义宁州怀远陈氏早期参加原籍合修的宗谱。一种为泰和庄濂江房宗谱。一种为叔达支舜举裔《义阳陈氏宗谱》,道光二十四年修。 

  〔3〕杨彦杰《长汀县的宗族、经济与民俗》(下)531页,国际客家学会等2002年版。 

  〔4〕陈支平《福建族谱》130、325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版。 

  〔5〕陈支平《福建族谱》239、121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版。


陈疯
在2013-8-1 22:16:51发表的
给陈疯写信 访问陈疯的主页 390621995 36.40.56.42
我们爷爷是陕西汉中市东关人,后迁徙陕西省镇巴县,我们只知道爷爷名叫陈瑞先,又名陈焕庭,因为爷爷过世早,父辈为永字辈,不知道能否查出我们的字辈。 如能查出,请联系QQ390621995

东东
在2013-8-1 21:58:11发表的
给东东写信 访问东东的主页 没有OICQ 61.153.246.10
《说陈论田》可能是最接近历史真实的,陈刚不错

东东
在2013-8-1 21:55:24发表的
给东东写信 访问东东的主页 没有OICQ 61.153.246.10
《续考》陈馀、张耳皆自大粱起兵反秦不知出于史记何处?好像他们当时是逃跑去陈国的,没有起兵

陈疯
在2013-8-1 21:54:50发表的
给陈疯写信 访问陈疯的主页 390621995 36.40.56.42
我们爷爷是陕西汉中市东关人,后迁徙陕西省镇巴县,我们只知道爷爷名叫陈瑞先,又名陈焕庭,因为爷爷过世早,父辈为永字辈,不知道能否查出我们的字辈。

陈洪星
在2013-7-27 2:50:59发表的
给陈洪星写信 访问陈洪星的主页 573614302 125.34.52.22
月海宗亲:你好!很高兴拜读你《陈氏续考》,我是河北故城甘陵陈氏,我祖陈兴,元朝名宦,是河北故城陈氏族谱记载最早的三公源祖。老二陈宗敏是从永乐年间从今江苏淮安清河迁至河北故城的,老大陈宗敬留守,不知我们属于那支的后代?族谱序中有德星堂三字,是否义门陈?陈兴是否是宋朝分家时的陈兴?请告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