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留言本
共有 461 条留言,其中 0 条是今天的请各位宗亲点击这里签写留言

一叶菩提
在2013-7-24 17:43:51发表的
给一叶菩提写信 访问一叶菩提的主页 743158798 211.141.108.2
如有知晓南陈浔阳王陈叔俨第六子,道明禅师的出生地以及出家寺院永昌寺的地址者,请与本人联系。QQ743158798,必当重谢!

一叶菩提
在2013-7-24 17:38:12发表的
给一叶菩提写信 访问一叶菩提的主页 743158798 211.141.108.2
陈氏研究会的各位先生:
    有一位陈姓的非常重要历史文化名人需要挖掘整理,他就是中国禅宗六祖惠能菩萨的首位得法弟子,自成一体的七祖,江西蒙山派的开山祖师道明禅师,他开创的超度亡灵和蒙山施食仪轨,普及世界所有佛教道场,成为千百年来寺院每天的必修功课。
    他于公元586年出生在江西鄱阳县,他昌南陈宣帝的嫡孙,是南陈后主陈叔宝的亲侄,是浔阳王陈叔俨的第六个儿子。他出家的寺院叫永昌寺。
    我们急需寻找他的详细出生地。鄱阳准备修寺纪念这位禅门祖师。希望陈氏研究会能提供帮助。
    不胜感谢!

义门陈
在2013-7-23 15:08:55发表的
给义门陈写信 访问义门陈的主页 1162912303 41.210.127.71
我是河南驻马店 平舆县 我的义门陈字辈是:殿绍,子孝阵家中,山高盘大道,花开万万年,怎么没有这些字辈。。。。。

老者
在2013-7-17 0:56:38发表的
给老者写信 访问老者的主页 没有OICQ 183.71.230.179
我祖先从四川渠县陈家场马蹄沟迁居重庆城口的,回去寻租不知在哪找。找渠县派行是————人、一、心、锡、玉、家、道显、扬————的同排行族人。

东方神龙
在2013-6-19 10:06:29发表的
给东方神龙写信 访问东方神龙的主页 824352085 117.68.15.143
寻同宗派的陈氏后裔:立世家庭中,永照祥光朝。
立字辈在清朝咸丰年前后,本人为“永”字辈。
凡有同宗派的陈氏后裔及知情者,请与我联系为谢!
邮箱:dfslong163.com,QQ:824352085

陈华利
在2013-6-10 10:28:51发表的
给陈华利写信 访问陈华利的主页 没有OICQ 111.122.23.216
我们贵州的是陈伯宣祖后第31代祖陈大嵩在贵州绥阳后的七大房陈自富、陈自贵、陈自龙、陈自虎、陈自满、陈自堂、陈自强。我们是陈自强祖之后。凡属大嵩祖后的请联系。电话18089653088.QQ546902822

淮西陈
在2013-6-6 22:17:10发表的
给淮西陈写信 访问淮西陈的主页 没有OICQ 117.65.64.170
《续考》修订的参考意见
安徽怀远 陈宗彗
第一部分  关于“田齐世系”
一、陈改田问题
“田齐世系”一节,陈完改田首当其冲,而恰恰“陈完改田”很可能是一个伪命题。《史记》一出,陈改田成为定论,但为何改、如何改却无从定论,诸如“不愿称故号”、因封邑而改等等都是猜测。倒是徐干说的改田“始于平公时”有点谱,因为它与考古资料反映的陈字演变的重要节点相吻合。先前有人对百年来出土陶文研究,理出陈字演变的基本脉络,陈刚进一步收集考古资料结合先秦典籍研究,使陈字演变轨迹更加清晰:春秋时期,陈、楚、齐均使用“敶”,各国一致。成子得政即平公时齐国开始使用“ ”,可能为标示权力的变更。“陈”本义为战车,同“阵”,因古时“陈”、“田”音近,加土之后被赋予田土之田的新义,与“田”成为通假字。战国末期,使用“ ”时出现使用更为简化的通假字“田”字,且“ ”、“田”并用。秦时“书同文”过程中“ ”字定型为“陳”,“陳”字中“田”义被剔除,“陳”、“田”分用。简言之,春秋称“敶”,战国大部分时期称“ ”,史上没有改田之事,姜齐之后为陈齐(后世称“陈氏代齐”的也不少,田单后裔绵延2000多年至今仍姓陈)。我非常推崇这一结论,因为它可能是历史的真实。 “陈氏改田”出现较晚,距司马迁百年左右,司马迁不察,把“改田”提前到齐国陈氏的起点,并把它普遍化,这样,在司马迁笔下“陈”被“田”完全取代。《续考》完全移植了《史记》的观点,修改后文中“完公奔齐后,不欲称本国故号,故改陈国之“敶”为“ ”,战国末“ ”被通假字“田”所代替,为田姓由来;另秦代简化“ ”为“陳”,为陈姓由来。”,可能有折中成分。经传没有改田的半点痕迹,尽管《史记》称陈轸为“田轸”,可能史上从未出现过陈完改性、陈轸复姓的事。
“改田”问题不光涉及“田齐世系”一节,其他章节也多有涉及。可否考虑增“陈改田”专文?明确春秋战国绝大部分时期称陈不称田,行文就顺了。这也是家史续考的内容之一。
二、陈氏代齐的性质问题
不应为《史记》所羁绊。《史记》对陈氏代齐基本否定,“阴谋论”时隐时现。在其影响下,千百年来,诟病不断,致使近世出现“篡齐说”。陈氏的厚贷薄收施德于民,绝非始于釐子,至少始于文子甚至更早,晏婴与叔向的对话便是明证。在这里,人的生计、尊严得到保障,较之姜齐国中“三分其力,二入于公”、“履贱踊贵”的惨景形成鲜明对照。陈氏代齐是人心所向、历史的进步,文中应渗透这一观点。不能设想一项阴谋能持续实施数代、100多年。应为齐国陈氏相反,细读《左传》可见,从崔杼弑庄公起的每次政治动荡中,陈氏都站在道义的制高点,有着深厚的民意基础,得道多助。即使在孔子力主讨伐的成子弑君事件中,成子也是被动发难,甚至可以说简公是咎由自取。若行谋篡,成子时条件已经成熟,何必百年之后?陈氏代齐是因康公荒废朝政,君弱臣强已久,姜齐不绝如线,是因势而为的自然过程,没有流血,没有杀戮。
《史记》错误颇多,涉及齐国陈氏者《续考》已予以辨正,不赘述。
三、建议以考证出的正确世系为正文为主线。
所罗列的理由足以支撑增加武子开一代,为什么还要以《史记》世系入正文呢?若以正确世系为正文,以按语或加注的方式处理与《史记》等典籍不符之处,文章就更有高度,更有魄力,也不影响全书“考辨”的性质。
四、建议19页“儿说”改为“貌辨”。
 
五、建议19页“苏代谓陈轸”,“苏代”改为“苏秦”。“苏代”为太史公之误,应据《战国纵横家书》更正之。
六、懿氏嫁女在完公出奔之前,16页“齐懿仲”应更改。陈国懿氏未必称“懿仲”,太史公可能误“懿氏”为齐“国懿仲”。
16页“庆丰”改为“庆封”。
七、“四世文子”一段写清政变性质、影响、陈氏对道义的秉持即可,过程、细节是否可写少些?
“无宇随从庆封在莱地打猎,文子得知乱将作,便推托无宇母病重,请求把儿子召回。”→文子说“乱将作”是在出猎之前,无宇随从庆封出猎是为避免庆封生疑。请考虑如何措辞。
八、“六世釐子乞”一段  行废立,主因不是陈乞与阳生要好,而是废长立幼引发朝野不安,陈乞忧国尤甚而为之。立阳生不是在陈乞家中是在宫中,杀宴孺子是阳生,陈乞阻止未果。史实应当澄清。
九、成子恒在陈齐史上是个关键人物,奠立了陈氏齐国强盛之基。“世系”文中陈恒似乎嗜杀成性,这不是真相。杀阚止是确知其“欲尽灭陈氏”后的积极防御,杀简公是因简公顽固站在阚止一边与陈氏为敌不得已而为。鲍牧被悼公所杀,所以《史记》称“鲍牧杀悼公”又误。逐宴圉是杀阚止的副产品。所谓“后宫不禁”不值一评。成子恒是行事修整、善于治国治军的贤相。
十、桓侯午生年由原稿“-390年”改为“-400年”,太公卒午不得立、午杀齐侯剡、因 生于-378年都说得通,最好点明陈午生年出处。
十一、材料使用,《经传》重于《史记》,实物资料重于文献资料。若此,齐国陈氏之名可正,“陈改田”真相可白。
十二、《续考》17页“列名于周朝正室”,不知是否有典?“正室”应是“祖庙”之义吧?如果是,就应当认真斟酌。

第二部分  其他
1、P 351 “对于人生价值观的取向,跟叔文持截然相反者,叔慎也!”一句删“持”字。
2、武王赖其利噐,用与其神明之后,封其子妫满于陈都于宛丘之侧,→武王赖其利噐用,与其神明之后,封其子妫满于陈,都于宛丘之侧,
3、P5第10行,“十一世 宣公杵臼……”应为“十一世 厉公跃……庄公林……宣公杵臼……”
4、P69-10行  概→该
5、P163-倒3~2,舍宅以为官→舍宅以为宫,  校对表有误。
6、P231-倒12    在→现
7、《马埠谱》载潜隐峡江者为叔慎,《白沙谱》载隐居者为其子嵩。若按后者,则谱史一致,是否更稳妥?
第三部分  请教关于陈轸
陈轸出自陈齐宗室几乎成为普遍认知。《续考》说,威王生于-378年,陈轸生于-354年。陈轸可以是威王的子代,不应是孙代。陈轸初出道20多岁,比较合理。若田婴是威王子,长陈轸应小于10岁,二人只能是兄弟,不能是父子。
按宗谱要求,陈轸以前应有世系连接,而除王室一支又别无世系可连,我正在修的家谱可否把陈轸接在威王之后?
(顺便提及陈轸,请教二位作者)


陈先生
在2013-6-1 2:37:59发表的
给陈先生写信 访问陈先生的主页 没有OICQ 220.178.108.226
安徽金寨义门陈氏

向祖宗学习,发扬祖宗精神,为中华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