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留言本
共有 461 条留言,其中 0 条是今天的请各位宗亲点击这里签写留言

my
在2013-4-6 6:31:23发表的
给my写信 访问my的主页 1761870112 113.82.139.247
先祖至今已十二代,口传出自厦门猪崽街门牌八号,有祖坟的第一代为日茂公配曾氏,字辈为:日、奇、锦、明、文。这里附近都对不到。估计是二百年左右。根在那里????寻寻寻!!!不孝子孙拜。

陈鹏辉
在2013-4-2 20:24:57发表的
给陈鹏辉写信 访问陈鹏辉的主页 137396051 114.104.217.44
请知祥情的宗亲帮我查一下.现在能查到的我祖辈修谱是按.方祥希文国.一仕志光明.麻烦宗亲帮我看看我哪一庄.哪一支.和什么公.帮我早日完成认祖归宗的宿愿.谢谢.我的电话13063223846

陈中华
在2013-4-2 7:28:35发表的
给陈中华写信 访问陈中华的主页 没有OICQ 112.92.142.235
请教学者,“天下陈姓出义门”,为什么有些网上又有“他不是义门派”.........之说?

陈生
在2013-3-26 6:03:16发表的
给陈生写信 访问陈生的主页 没有OICQ 124.226.122.217
1404年以前的祖籍是广东南海九江西澗社的,在南海的上祖有陈学全,陈怀珍等名字,不知属哪一支?麻烦学者给查一下,不胜感激!

陈英
在2013-2-26 17:21:27发表的
给陈英写信 访问陈英的主页 362146238 60.9.247.54
我现居住在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武强镇东厂村,祖辈碑文记载:明永乐三年(1405年),浙江省宁波府光前县陈姓三兄弟动迁,一迁东北,一迁河间,一迁献县东厂。献县东厂既是现在的武强县东厂村。据传老祖老后回了原籍,最后是祖奶奶立祖,现在居住在村里的有133户,551人,,请您帮忙查询宁波老祖。

wutongshu
在2013-2-23 21:17:20发表的
给wutongshu写信 访问wutongshu的主页 没有OICQ 123.131.123.199
莱州陈氏俯昌邑县陈家庄是现在的昌邑市西陈村.陈姓分四支.按是陈氏长支有家谱QQ1193830267电13031686709

wutongshu
在2013-2-23 21:03:56发表的
给wutongshu写信 访问wutongshu的主页 QQ1193830267 123.131.123.199
QQ88955095陈圣宁你的QQ加不上俺是陈家庄的

蜀马陈氏
在2013-2-21 19:14:46发表的
给蜀马陈氏写信 访问蜀马陈氏的主页 没有OICQ 221.226.83.210
蜀马陈氏        
     
    据《绩溪县志》载“修文乡陈氏:南朝陈文帝第四子伯固封新安王,居家新安。陈亡,伯固子陈鉴避难居上溪山(今上金山上庄镇)。唐末,其裔迁蜀马。陈姓今分布蜀马、蜀水、高山、沙坝等十余村”。历史上,这支人一直守护着先祖猛公陵墓,而现在上庄镇陈姓人寥寥无几。 
    蜀马为新安王伯固后裔迁徙点之一,距修文乡大约30里左右,唐末,由修文乡迁此,居住至今。村中至今仍保存后梁时期庙宇——觉乘寺。寺庙内存有清晰可辨的五块碑文,记载着蜀马村历史的辉煌与文明。 
    现蜀马为行政村,全村约18平方公里,村民基本姓陈,约一千四百多人,村寨坐落于山间盆地,四周山高险阻,仅有一条通道,崎岖蜿蜒,实为避乱的好地方。进入村口,过一石拱桥,桥头有一亭子,亭内面积约10平方米,两边墙上安装于柱子上的条凳,可并排坐四人,供来往行人歇脚;亭子脊梁上写着“龙辰年光绪十三年(1888)巧月颍川郡重建”字样;亭口两山墙虽然仅三米多高,但仍然精心建成马头墙格式;墙口面上的楹联隐约可见“路转峰回,比蜀道易难几许;山桥野店,看马蹄迎送如何”。路过此地,人们不禁为古道艰险而感慨万千,由此,蜀马村的村名也不难理解了。清乾隆年前,该村村名曾经一度称“失马”,传说,有官员在此走失了坐骑,而称村为“失马”。后改称蜀马,既取谐音,又含该村道路艰险如蜀道之意,蜀马村的叫法一直沿用至今。 
    蜀马村陈氏,自唐末由修文乡迁来,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历经风风雨雨,然而“耕读传家”不迭,人文蔚起。远史不详,明后有载。嘉庆《绩溪县志》载:陈于泰,字大来,号谦如,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今绩溪蜀马村人。 
    陈于泰少时聪明,倜傥不群,胸有大志,15岁时便精通经史。明天启七年(1627)中举之后,买宅京师,攻读三载。崇祯四年(1631)三月五日,“辛未科”殿试中,崇祯皇帝御批陈于泰“第一甲第一名”,成为明代历史上第八十五名状元。陈于泰中状元之后,按惯例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其时,陈于泰的弟弟陈于鼎亦供奉翰林,兄弟并居翰林。陈于泰曾三次抗疏直言时政,被革去了官职。崇祯十三年,谕史部开列天下废官进览,而唯独少了陈于泰的名字,经过交涉也没有结果。明亡后,回乡不再外出。清世祖顺治六年去世。 
    从板桥头往玉台方向到岭头,在通往蜀马村的逶迤石板路上,清康熙年间,蜀马村人曾打着旗幡,抬着轿子,雇了八个吹鼓手,敲锣打鼓,吹奏“喜迎门”,放响三门铳,来到村头山岭,迎接陈宏谟荣归故里。陈宏谟是蜀马人,“由岁贡选扬州训导……博洽经史百家,为文千稿万状,尤精诗古文辞。尝试万寿诗,倾刻成百韵,乃一代名贤。”(嘉庆《绩溪县志》)蜀马人为这偏僻小山村出了这么一位名贯江南的大文儒而自豪。从此,这普通的山岭便有了一个雅号——“接贤岭”。 
    王明,在现代史上为众人熟知的人物,原名陈绍禹,字露清,安徽金寨县梅山人。2011年秋,梅山镇的陈绍普、陈绍坤宗亲来蜀马寻根问祖时说:不久前王明次子王丹丁从俄罗斯回来(梅山镇)省亲、祭祖,临别时嘱咐我们一定要来蜀马祖居地看一看…… 
    据梅山镇陈氏族谱记载:梅山镇陈氏,新安王伯固后裔,元末,六六公因经商由蜀马外迁泾县;清朝晚期,其后人又断断续续来到金寨县梅山镇落籍。至今,这里陈姓人口甚多,谱修多届,忠孝传家,耕读为本,亦先后出了很多知名人物。(文中图片请见本网站“人文与采风”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