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伯宣公纪念堂公告

类别:人文&采风 作者:本编辑部

“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江州义门陈璀璨的历史文化,始于唐盛于宋,历明清到如今,像颗耀眼的明珠,闪耀在岁月的长河里,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传颂不衰。

陈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现有人口7000余万,其中义门一派繁衍的人口竟达千万之众,遍布海内外。义门人属于颍川系南朝陈后裔,自唐开元十九年(731)建庄,到宋嘉祐七年(1062)奉旨分庄,绵绵330余年合族3900余口同处,同财共活,创建了天下第一个共产社会性质的大家庭,累受朝廷旌表,为封建社会树立了一块忠孝与敦睦的样板,堪称天下人之表率。

早在唐中和四年(884),江州陈氏首次得旌,之后,“义门”创始祖陈伯宣便倡议南朝陈皇室分散在各地的后裔重聚江州,得到响应,并相继聚集德化白鹤乡株岭,故此地后名“齐集里”。今名牌楼村,是因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官府于此重新树坊立门而得名。坊曰“义门陈氏遗址”,门曰“敦睦”,义门风采,再次受到世人瞩目。            

然而,时空流逝,桑海变幻,历尽1000多年的风风雨雨,义门陈故居早已风光不再,只留下残垣碎瓦,断碑荒冢。可是义门陈子孙却遍及天下,雄豪迭出,代有贤人。两相对照,很不配称,令义门后人愧疚,脸上无光。尤其留居江州祖居地的义门族人更寝食不安。在改革开放、社会祥和的今天,回故居寻根问祖的人群日有所增,因此,亟须建造伯宣公纪念堂,以此为活动中心,弘扬义门文化,激励后人继承和发扬义门精神,和睦乡邻,为建设和谐社会而贡献力量!

目前,在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及各地陈氏后裔支持下,纪念堂的选址结束,蓝图绘就,并即将破土动工。新址选在义门山、义门铺和古义门祠三者之间,北距伯宣公曾经著书的太平宫约10公里,南近登庐山南路口1.5公里,前有株岭群山朝拱,背倚巍峨匡庐,左有两水如明珠相映,右现东林、西林二寺佛光塔影。溪水绕百步转栏永注,堂基为千年香火长燃。此乃今世不可多得的宝地,是祖宗功德所致,义门后人之福也!

值此,我们必须向海内外义门族人庄严承诺,纪念堂建成后,它将永远是公益事业,永远为前来瞻仰义门文化服务!永远为推动和发展当地旅游业,加大九江地区招商引资和繁荣地方文化和经济服务!凡对纪念堂建设有贡献者,均刻功德碑树立在纪念堂显目处,与纪念堂同在,与青山永存!希望义门后裔常回家看看,献言献策。功在当代,益在千秋!特此公告。

 

 

 

本文于200981应九江县“伯宣公纪念堂筹建管理处”之请而撰写,编入本书时略有改动。

关于“始祖伯宣”之称谓,旧谱里一直不明确,称“初祖”、“高祖”皆有之。其实,称谓是由时间节点的划分而界定,如“家十三世同居”等,是以叔明为始祖(即一世祖);京之后,十世同居”,是以陈京为始祖;若按“开元十九年”建庄起算,则当称陈旺为始祖;若按唐中和四年首被旌表义门起算,则当以伯宣、陈伉几兄弟为始祖。如《九江义门陈氏宗谱》乾隆戊申年“重修家谱序”(六庄公识):“顾义门之得名由伯宣,则今日之重修义门之谱也,亦宜以伯宣为断”,即为此意。由此而论,则“始祖”之前的人物,本书统称“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