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赤岸村

类别:人文&采风 作者:吉水县博物馆馆长李希朗

    赤岸村,位于吉水县白沙镇泷江河下游10公里处的泷江南岸,古时属吉水县文昌乡管辖。

美丽的泷江环绕村落,村民面水而居。村子约1平方公里大小,现居住着陈姓子孙百余人,有古建筑约30余处。要了解这座古村落,还得从村边的泷江说起。

泷江源自抚州,经乐安、永丰至吉水、青原汇入赣江,蜿蜒数百里,连接吉抚大地,千百年来,哺育出临川与庐陵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形成了江西独特的庐陵文化和临川文化。欧阳修故里沙溪处泷江之滨,一篇脍炙人口的《泷江阡表》,使泷江名扬古今。吉水闻名全国的“五里三状元”王艮、刘俨、彭教就居住在泷江两岸。而鲜为人知的吉水赤岸村“义门”陈氏,因泷江而得水利之便。泷江水哺育了“义门”后裔,村落自唐代开基以来,诞生了与文天祥同中进士、后跟随文天祥起兵勤王的陈应乙等6名进士。保存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江州“义门陈”分庄。这里的村民,他们自称是南北朝时期武帝陈霸先、文帝陈倩、宣帝陈顼的后裔,至今保留了明代的“义门”祠堂、明代家谱……赤岸“义门”陈氏,就像泷江水一样有诉不完的历史。

赤岸村陈氏,其先祖可追溯到汉代的太丘先生陈寔。据明嘉靖六年《陈氏大成宗谱》载《列祖像引》云:“开卷之际,赡其像,诵其赞,殆必起敬起孝,指点吾祖,贤如太丘,帝如霸先。”陈氏把太丘祖为始祖,并有颜古左为太丘作的像赞:“巍巍太丘,威仪济楚。应召德星,化感贼虏。伊召之传,颜闵其偶。万岁千秋,今名不朽。”

太丘传二十世而南朝陈霸先宗室义阳王陈叔达,陈叔达“又十一传,至唐从事郎达礼,则赤岸始祖也”(《陈氏大成宗谱》)。由此得知,唐从事郎陈达礼,是为赤岸村“义门陈”始祖,自唐代开基,经过约200年的繁衍,至宋代,赤岸村已成规模,为使陈氏子孙更加繁荣昌盛,他们开始在村里修建祠堂,至今仍保存下来的“世本堂”,就是建于宋圪道年间,元至年间毁于兵灾。赤岸村自宋代始,因进士陈力、陈应乙、陈震雷等人的出现,其文化交往增加,村落的发展布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受“义门陈”文化的影响,在道德观念,宗法礼教等方面,更趋于儒学化,程朱理学思想,尤其是“义门”家法,处处规范着人们的言行。这里我们不得不对赤岸村有关键人物陈应乙和“义门陈”再加叙述。

陈应乙是赤岸村的代表人物,其品行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仰。他人曾祖叫陈南龄,祖父汉英,都未入仕。父亲叫骧龙,中宋嘉定举人,陈应乙排行老二,字季良,号良斋,生于宋宝庆乙酉年(1225),于宋宝佑丙辰年(1256),中文天祥同榜进士,授公安县尉。咸淳年间上书,忤贾似道,被免官回籍。陈应乙回乡后,并不沮丧,他说“吾虽小官,宁俯仰容黯哉”?表现出正直不阿之气节。时逢文天祥在家乡举义兵抗元,他和文天祥是同榜进士,又是同乡,对文天祥的起兵勤王深表敬佩。为雪国耻,他愤然投身于如火如荼的抗元斗争之中。文天祥驻兵独松关,陈应乙“奉诗以解”,“议如出师自古尚,张皇先将十万来”,表现出壮志报国的英雄气概。文天祥率领吉安、赣州各县民众抗击元兵,因敌强我弱,在吉安空坑一战失利,文天祥逸去,其手下将领张日中被创而死。陈应乙带领的部队也兵溃伏山洞。陈应乙被捕,绝食而不得死。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被捕,绝望中的陈应乙得知文天祥被捕,心中悲痛不已,他料定大宋江山岌岌可危,而“以不得死义为恨”。当时有位叫易南一的进士劝荐他说:“今天下小往大来,子徒偃卧不起,复何见哉”?陈应乙回答:“吾有死而已,慎无辱君荐台。”说完,关门卧病,括胸而死。陈应乙死后,文天祥在狱中得知其死讯,十分悲痛,他致书旧部前往吊唁,其祭文中有“公死乎,公不死也。从容就义,难也”之句,表现出对陈应乙抗元爱国的高度称赞。元至正年间,翰林学士欧阳玄撰《吉水赤岸陈公应乙墓志铭》,赞颂陈应乙:“英发文阳性禀粹,蜚声贤科文章著。公安未复忤权诡,鞠旅勤王招忠武。饮恨而终龚辞侣,呜呼义士禀无愧。铭以存之求厥誉。”文天祥的评价和欧阳玄的赞誉,是对爱国志士陈应乙一生的概括,吉水被子称为“文章节义之邦”,在陈应乙身上也得到了诠释。

关于“义门”陈氏,赤岸村至今的总祠上仍雕刻有“义门”门额。“义门”之称谓,为宋朝廷旌表江州德安陈氏、抚州金溪陆氏、南康军建昌(永修)洪氏等大家族“累世义居,一门千指”而得。在这些大家族中,人口最多,家法最严,绵延时间最长的要数江州德安“义门”陈氏家族。宋仁忠天圣元年(1023)江州“义门”就已是“聚居二百年,食口二千”。胡旦《义门记》,咸平三年(1000),陈家共计2478人,每次的秋粮租米就达4000余斛。仅为家中书院提供的田亩就有20顷,宋太宗免去陈氏“本户沿征杂配“。宋真宗赐联“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爨四百年天下无双”。宋仁宗赐匾“忠孝世家”。陈氏持久的世居,得到朝廷保护,也因朝廷担心陈氏家族势力太大,怕动摇自己的天下,宋仁宗又下令陈氏分家,2000余人分成200余家,“义门”陈氏从此土崩瓦解。而赤岸村“义门”陈氏,则没有碰上厄运,他们的始祖陈达礼,因为在朝中做从事郎,秩满之后于唐末之际,没有回到江州,而且是在赤岸村择址而居,分庄而治。陈达礼虽远徙他乡,但“义门”之誉不毁,“义门”家法不丢,赤岸古村,至今仍有“义门”遗风。村中子孙提到“义门陈”,无不为之骄傲、自豪。

明代是赤岸村发展的顶峰时期,历经宋元二朝200余年的发展,赤岸村“义门”陈氏成为远近闻名的望族。村中出了不少官宦,隐士、逸士和孝子。如元代给事中陈泊炎、知县陈云轩、典史陈崖、著名逸士陈安素、陈兴远,知县陈瑶、宪使陈斋等。这些名人逸士,同解缙、聂豹、罗洪先、钱习礼、毛伯温、杨士奇、彭杰、曾启、揭奚斯等著名人物皆有往来。这些人在朝野名重一时,同赤岸“义门”陈氏却保持着密切有联系,如解缙为“义门”陈晴川处士作《吉水赤岸晴川处理墓志铭》,为陈集芳凭借《吉水赤岸集芳先生墓碣铭》,外甥钱习礼,官礼部侍郎,作《吉水赤岸如山堂记》,中奉大夫彭杰作《吉水赤岸重修祠堂记》,壮元罗洪先作《国宾墨池陈大人先生乡契执事》,并有诗题《吉水长松筠逸公诜》,诗云:“野竹傍山楹,萧萧书不成。风凝杂佩润,雨作断琴鸣。散处依踈豁,探幽锁邃清。未晋龙杖跡,已入凤箫声。”等等这些,不一而足,他们通过写诗、作记、作序、作赋,使“义门”赤岸村名噪一时。

赤岸“义门”陈氏成为望族,还得益村中的创建。村中原有祠堂10余座,至今保存有“世本堂”等5座。原有建筑近百栋,人口约千人。村中现有银铺街、观光门、迎宾门,村外有水口庙、水口桥,这些建筑至今保存完好。进村高大有红石牌坟坊,20世纪70年代仍在,现已倒塌。据明嘉靖六年谱载,村子里还建有钓鱼台、清风亭、爱敬堂、渔牧斋、济斋、石峰草堂、南岗斋、友竹轩、德航亭等建筑,这些建筑皆有名人作记。令人惋惜的是,这些人文景观现在已经荡然无存,我们今天只能从那些名人写的文章中去体味赤岸村昔日的壮观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