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江州义门陈”

类别:人文&采风 作者:汉唐
一、义门陈的历史渊源((始祖陈旺)

   公元 589 年,由武帝陈霸先建立的南陈朝(南朝宋齐梁陈均都南京)被隋灭之后,颍川系这支陈姓人四散逃生。约 140 年之后,陈旺(后主陈叔宝六弟宜都王陈叔明的裔孙)携陈昌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 (731 年 )因官置产于江州府蒲塘驿太平乡永清村常乐里(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 。陈旺及其子孙以孝道治家,撰家法,建书堂,义门陈氏日益昌盛,至宋仁宗嘉祐七年 (1062 年 ) 奉旨分庄,聚族同处 达332 年之久。在这片土地上,创下了 15 代同居共活  ,义聚 3900余口,田庄300多处的世界人文奇迹,过着“室无私财,厨无别馔”的氏族公社生活。全家上下谦让和睦、合德同风,其乐融融,为封建社会臣民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1062年按御赐的“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12字派行,被分家为大小291庄,遍布全国72个州郡.此后从德安义门分折出去的陈氏,门首都挂有“义门世家”、“江州义门”等匾额,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说.

   二、唐宋两朝对义陈门旌表

    在义门陈聚居的三百三十二年间,唐宋两代七位帝王对义门陈旌表,有史载的题赠达29次之多.唐中和四年 (884年) ,僖宗李儇首旌“义门陈氏”四字。南唐升元元年 (937年) ,李昪又敕立“义门”,便于门首建牌坊一座,旌门三间。他们还受到唐宋历朝的恩遇:免征徭役,钦贷粮谷,赐御书;题赠“真良家”、“义居人”、“至公无私”、“忠孝世家”等御匾。名宦仕子更是慕名而来,趋之若鹜,他们挥毫泼墨,吟诗题赠,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章和史料。其中“百犬同槽”更是千古一绝,已载入世界文化奇观吉尼斯记录。

    三、义门陈的教育

     义门 陈十分重视子孙的教育.还单列“学田二十顷”作为发展教育经费,先后创办了“东佳书院”、“东佳书屋”两级学校,以“供给制”形式令适龄子弟入学普受教育。其中东佳书院是我国最早的民办学院,比白鹿洞书院至少早50年,创下了历史上办学之最.后来,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招收外姓子弟来此学习、深造,并资助他们在此完成学业。如释文莹的《湘山野录》、《五代史》中均写道:“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

    江州义门合家与国于一体,这里具有同国家机制相对应的各种功能,为此义门陈立有家法三十三条,还有保障家法得以实施的族规、家训、各项管理制度等。其基本精神为“推功任能,惩恶劝善”.是封建社会的古律典范.

四、义门陈的规模

  经数百年的发展与扩建,这里不仅建有繁华的街坊市井、茶楼酒肆,还建有各种公益设施。如义门图书馆 ( 御书楼、家藏万卷书 ) ,娱乐场 ( 有六处秋千院和嬉戏亭、戏台 ) ,敬老院 ( 寿安堂,老人们在此活动,颐养天年 ) ,育婴室、托儿所 ( 如“百婴待哺”、“三岁孩儿不识母”等 ) ,医院 ( 命二人习医,以备老少疾病 ) ,此外,还有刑杖厅,佛、道寺庙等设施。义门发展到宋仁宗朝,拥有庄田、园林三百多处,遍布江州大地,甚至超越省界。

五、义门陈的分折

   义门最高统治者是家长,在其领导下,内部分工具体,各司其事。胡旦《义门记》:“置库司以掌家财,立庄首以督赋租,书屋以教童蒙,书院以待学者,道院以业焚修,巫室以备祈祷,医院以供药石,德安廨宇以奉公门”。设置无不妥善,管理井井有条。

   如此这样的孝义之家,自然是封建社会的样板,为推向全国,以适应朝廷的仁孝治天下,嘉祐七年七月 (1062 年 ) ,在重臣文彦博、包拯等屡次建议下,仁宗皇帝终于下诏劝其分家(仁宗于次年去世,真宗继位)。于是众官奉旨临门监析,至第二年三月始按御赐的十二字派行分析为大小 291 庄,阄迁全国各地。据谱志载,所分宅田计江南 110 庄,楚地接壤 91 庄,两直、川、浙、广、闽等地因官置产 90 庄;另将德化、瑞昌、星子三县庄田分为 27 份,德安、建昌的财产分为 20 份。分析后的陈氏星罗棋布于全国七十余州郡,从现在的省份看,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河南、山东、四川、广东、广西等。之后又庄分庄,支分派别,时有变动。尤其在元末明初,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异国谋生。据《德安县志》、《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中国人文地理》记载:因陈友谅兵败,义门陈氏受到株连,不仅故居遭毁,人也被贬为“丐户”、“疍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流放蛮夷荒野之地。因此,为了“寻得桃源好避秦”,不少人面临再次迁居,有的藏居深山,有的漂洋过海。如今的云贵高原、南洋诸岛等地的义门陈姓人,则多数是在动乱年代变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