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宣与陈崇——“吴兴蓝田源流派衍齿录”辨析

类别:研究与讨论 作者:陈月海 陈刚

          伯宣和陈崇是义门陈氏十分重要的历史人物,说他重要,一是为旌表“义门”开创局面,功不可没;二是陈崇在任家长时制订家法、家范教育子孙,为义门后来的发展、稳定奠定了思想基础;三是在义门世系世次中,陈崇为关键人物。按《宋史》及江西三级地方志载,崇为伯宣子,为叔明十一世孙。若按义门陈氏谱(多数谱)载,崇为仲公之子、伯宣九世孙,即叔明十八世孙。孰是孰非?在《义门陈文史考》中已有详尽辨析,本文再以《吴兴蓝田源流派衍齿录》(以下简称“衍齿录”)为例,作进一步的论证。

湖南图书馆藏本《花田陈氏(敦睦堂)三修族谱(卷三)“衍齿录”》节录:

灌,字公圃,号渠夫,宪宗元和时为高安县丞,配黄氏生子二:长镛次选贡,配王氏,生子yi),生子四:竭、端、肃、靖。镛配王氏生子旺,旺生机。文宗开成初(836),镛与从子伯宣避难于泉州之仙游,与马总善。宣宗大中(847858)时总移南康,伯宣与镛子旺复居庐山,遂占籍于德安县之泰(太)平乡常乐里,注《史记》行世。咸通(861872)时诏征不起,拜著作佐郎。昭宗大顺初(890)卒。配赵氏生子四:仲子崇,大顺中为江州长史;三子勋,乾宁(894897) 时为蒲圻令;四子玫,为本县令。崇,字克尊,伯宣公次子、叔明公十一派孙也。公数世未尝分爨,治家之道必以孝弟为先,立家范三十条,大而国赋,小而日用,莫不井井:男女衣食,必令均算;室无私财,厨无异爨;不畜婢妾,庭无间言。每食必群坐广堂,男女异席,未成人者别为一席。畜犬百余,共食一牢;一犬不至, 诸犬不食。建书楼数十间,置田亩二十顷,以延四方游学之士,乡里悉化其善。崇子衮为江州参军,僖宗时,衮以六世同居,诏旌其门,至南唐,衮子以九世同居,烈祖(李)建都南昌,又为之立义门。,试奉礼郎,主家事三十五年。卒,弟 之子鸿主之。鸿卒,弟兢主之。至兢之世,子姓益繁,尝苦乏食,知州康戬上言,宋太宗诏本州每岁贷粟二千石。兢卒,从父弟旭主之,每岁止受粟一半,云‘省啬而食,可以及秋成熟。’岁歉谷贵,或劝全受而粜。旭曰:‘朝廷赈旭家乏食贷以公粟,岂可见利忘义,为罔上之事乎?’太宗至道初(995),上遣裴愈赐御书,还,言旭家孝友俭让,近于上古。太宗尝对近臣言之,张洎(ji)对曰:‘旭,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闺门之内,肃于公府,且言及受贷之事,上以远民义聚,复能固廉节,更深为之叹奖。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辛亥,上以旭为江州助教。七年<1014>甲寅,旭卒,共推旭弟蕴为家长。③康定元年(1040)庚辰,蕴弟泰主之,至嘉八年(1063)癸卯,将百年矣。上以泰家义聚三千七百六十四口,同居一十八代,世罕有匹④。奉州贴文赐诗云:‘弈流传本一家,满门雍穆静无。代延十八同烟火,义聚三千共齿牙。荫袭层层绥福履,叠叠度荣华。举朝辅弼挥诗赠,但愿紫荆频放花。’时丞相宴殊、宋琪,枢密院副使王尧臣,内翰学士李各赠诗。旨谕析烟二百一十支,产分一百二十庄,令各就庄居。议定:近以春 正月人日⑦,远以春社为期,会集祖居,识认尊卑,无失义风。夫义门,亦叔明余裔,兼之后也,而子孙遍布各州县有四十二支。总以二百九十一阄为适派。凡属子孙题衔不称官爵,类曰‘义门陈’某,以旌门优于官爵也。虽同姓而非其派者,亦不妄称焉。此与唐贞观中李稹虽历要官,与人书札惟称‘陇西’而不衔,亦以爵位 不如族望,同一高雅也。由大唐五季以及赵宋累朝旌表、荣封,可谓极矣。逮至明嘉靖相去数百年,坊额、祠宇荡然无存,明世宗饬院司、府、县为之恢复,仍行竖坊,旌曰‘义门’,额曰‘敦睦’。夫孝义相传,旷世君王犹旌其门,况当时乎,所谓世家望族莫之与京,吾家后裔务宜勖诸。(见谱照IMG0298

花 田陈氏在原湘潭县十八都,“吴兴蓝田源流派”系义阳王陈叔达在浙江吴兴(今湖州市)和西安蓝田县的部分后裔,从他们的迁徙情况看,这二支与义门无甚联系,正因为如此,其族谱留下的史料越珍贵,它告诉了我们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讯息,为解读义门历史文献和透视义门世次的一把金钥匙。

上文内容丰富,涉及多个方面,大体可分为人物与事件、时间与事件及义门纪事三部分。

一、人物与事件:

1、首先是陈灌,不仅其名、字、号与修水龙峰谱相同,就连“配黄氏生子二,长镛次锽”以及陈锽诸子名讳也基本相符。

陈 褒、陈灌、陈锽祖孙坟墓在今修水龙峰蜈蚣钳,此地陈姓子民均为陈锽长子陈展的后裔,由唐至今,从未移动,根深蒂固,枝叶繁茂;尤其族谱中的宋、明、清历届谱序,史料价值极高。今观花田和龙峰两地相隔千里,可以说他们从未有个联系,能做到相符,这就是历史。美中不足的是花田将“展”作“扆”,多出一代,显然 这是字形相近致误。

2、伯宣“配赵氏生子四:仲子崇,大顺中为江州长史;三子勋,乾宁(894897) 时为蒲圻令;四子玫,为本县令。崇,字克尊⑧,伯宣公次子、叔明公十一派孙也。”此处告诉我们伯宣有四子:长子名某已失记,就“仲子崇、三子勋、四子玫”,恰与南唐徐锴《陈氏书堂记》中的一模一样。书堂记载“大顺中,崇为江州长史;乾宁中,崇弟勋为蒲圻令,次弟玫,本县令。”书堂记是记录义门史事的最 早文本,是由徐锴门生章谷口述而笔录(章谷曾在东佳书堂求学),应该真实可信。可是,到了后来义门谱系中却把这一行次给拆乱,“勋”变成伉公孙,降了一辈,再也不是陈崇的弟弟了。特别是“仲子崇”三个字,竟误读了数百年,一直当作仲公之子而流传于各义门谱牒。所幸的是正好安在这里,致使陈崇及其后人的世 次,在义门这偌大集体中排列不紊乱。这是老天爷的眷顾,还是有心安排?

建炎中“义门碑”遭兵火,15年后得贤宰吕仁甫访得墨本刻石出之,又50年后,益国公周必大再刻木板,已疑碑误。(见四库全书之周必大《文忠集》卷四十六“跋德化县陈氏义门碑”及《义门陈文史考·义门记》)。其“仲子崇”之“仲”,是指兄弟排行次序二,即伯宣之次子,缘碑文脱字误为“仲公”之子。尽管《陈氏书堂记》里没有《宋史》伯宣子崇”说得那么明白,但在说伯宣后紧接着说“大顺中,崇为江州长史”,显然,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明了,无须特别交代。如若德化义门谱所说的陈崇为伯宣九世孙,之间相距200多年,徐锴能如此行文吗?德化谱中出现离奇的事情还有“神人易地”、嗣圣年(684)伯宣撰《匡山谱序》等等。这些都是尘封旧事,局限于当时的文化、科学水平,情有可原;然而时至今日,居然有人拿这些假东西去忽悠别人,以饱私囊,可悲,可叹!

在《衍齿录》中伯宣生四子,虽属罕见,但并非仅此一例,除书堂记之外,还有苏南毗陵谱亦载:“伯宣,字翼经,注《史记》,博学,诏征不起,隐居庐山,结茅晦迹。后复诏征著作郎,天(大)顺初卒。配博陵崔氏,封德安县君,生子四:长崇次勋三政四礼。次、三、四未详。”(见谱照DSC02656)其时间与事件虽然有些颠倒,但事件的本身和时间还是多与《宋史·陈兢传》吻合。特别说到陈崇有四兄弟,并且有三个名字与上相符,仅行次不同而已。明显,其“政”是“玫”的误写,因“政、玫”形相近,易误,如“大顺”变成“天顺”类似。

3、至于“镛配王氏生子旺……伯宣与镛子旺复居庐山,遂占籍于德安县泰(太)平乡常乐里”,这还是头回见到的新鲜说法,很离奇。龙峰谱旧序黄庭坚撰《 井义门谱序》载:“长子镛之子孙居江州者,宗族七百余口。每食,长幼各次其坐;畜犬百余,共牢而食,一犬不至,诸犬不食。佥曰‘义门’。逮余归田由江州过 凤凰山,审其详则不虚矣。”凤凰山,在今九江义门铺村,离牌楼村(旧名齐集里)不远,“镛之子孙居江州者”当指伯宣、陈崇及其后人。龙峰谱在世系吊图中说 陈灌长子“镛,行二十一郎,本名钰,后改名镛,唐著作郎,为江州义门之祖。”“本名钰”可能是受明朝祁门特峰谱之影响,因龙峰谱中任何旧序里无一云“钰” 者,都曰“镛”,并且德化义门谱也注“钰,即瓖(镶)”也。并由此可知“镛、钰、瓖(镶)”指的是一人,至于特峰说的“钰”,究竟从何处引来,另文讨论。这里的伯宣与镛子旺复居庐山,遂占籍于德安县泰(太)平乡常乐里”,当属两支人交织一起而混淆。在旧谱中,居住德安的毕竟有这些人,因谱蚀残缺,他们之间的关系,撰修人已经不甚了了,遂误连接。

二、时间与事件

 

1、“文宗开成初(836),镛与从子伯宣避难于泉州之仙游,与马总善。宣宗大中(847858)时总移南康”,这里所记载的时间皆不符合马总的生平与事迹,误差太甚。但是说“与马总善”是陈镛而不是伯宣这件事倒合情理,因马总和伯宣根本不是同时期的人,穆宗长庆三年(823)马总卒,“穆敬之间”即824年伯宣生,两人何能扯到一起?甚误!

2、咸通(861872)时诏征不起,拜著作佐郎。昭宗大顺初(890)卒。”而这两个时间段甚符合陈伯宣的年龄及其活动空间。尤其是“咸通(861872)时诏征不起,拜著作佐郎”,乃补《宋史》所不及。

3、“衮以六世同居,诏旌其门,至南唐,衮子昉以九世同居,烈祖(李昪)建都南昌⑨,又为之立义门。”

这里的“衮以六世同居,诏旌其门”,时间是在唐中和四年(884);“衮子昉以九世同居立义门”,时间是在南唐升元元年(937),正是陈昉任家长期,前后相距53年, 此时义门合族义聚至昉为九代,即旺→机→感→蓝→青→伉(六兄弟及伯宣)→崇→衮→昉这九代,而“衮以六世同居”该为记忆上的误差。德化联宗谱(近修更名为《义门陈氏宗谱》)卷十七·土伏庄世系·清光绪十八年《重修宗谱序》载:“唐乾符间伯宣六世同居,僖宗封义旌门”。同谱还有清乾隆五十三年《赤崖庄迁分 水岭重修家谱序》载:“自伯宣公来徙江州,越三世以义闻于上,厥后生齿益繁。”(见谱照006021) 显而易见,“衮以六世同居,昭旌其门”,就是“乾符间伯宣六世同居,僖宗封义旌门”之写照,从旺公到伯宣两支合族义聚正为六世,到昉九世,符合事实。远在唐宋期,义门人始终把两大支合于一处写,不分彼此,并以伯宣、陈崇、陈昉等为代表,行帖官府,突出一个“义”字。《宋史·陈兢传》、胡旦《义门记》、陈泰 《回义门累朝事迹状》等文无不是这样。

4、“至嘉祐八年(1063)癸卯,将百年矣”,此“百年” 极言时间之长,非实指。

三、义门纪事

《衍齿录》中的一些纪事、家长更替、及陈旭为“受粟之半”,以及太宗君臣对话等,无一不与史籍相符。大臣宴殊、宋琪,枢密院副使王尧臣,内翰学士李昉各赠诗亦非虚,详见《义门陈文史考·艺文》,此处略。

《衍齿录》为明季录文清朝重刊,从文章结尾处可知,其撰录时间晚于明嘉靖三十二年表扬义门遗址,可贵之处,它竟没有受到德化联修谱之影响。

义门到底分了多少庄,其中分得义门祖产的又有多少庄?《衍齿录》云:“旨谕析烟二百一十支,产分一百二十庄,令各就庄居……夫义门,亦叔明余裔,兼之后也,而子孙遍布各州县有四十二支。总以二百九十一阄为适派。”

以上这段话说了三个问题:1、上谕义门析烟是二百一十支,其中能分得义门祖产的是一百二十庄。2、实际参加分析的总庄数为二百九十一阄。3、单就叔明这一支有四十二庄,分迁各州县。

为什么“旨谕析烟二百一十支,又产分一百二十庄,而实际参加分析的是二百九十一阄”呢?这三个数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为了能帮助我们更好了解当年义门分家的内幕,下面不妨引录南宋庆元二年(1196)进士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中有关义门分家的一些情节:

义门陈氏,在德安县西敷阳乡,伪唐旌表门闾。太宗见其家法曰:天下有此人家,真良家也!又曰陈早一家孝友恭俭,长幼千余口,世守家法。尝置书堂于别墅,号陈氏书堂。五代时同居者七家,皆蠲复征役,旌表门闾,其犹著者陈氏也。其家有犬百余,一犬不至,群犬皆不食。至嘉时(1056︿1063),以岁歉乏食。知县邢其姓者,因讼勒其析居。是时,老幼见监分官来,皆恸哭。”

文 中的陈早即陈旭,为避宋神宗赵顼讳而改。由“因讼勒其析居”而知义门分家的起因是由“闹事”引起的。闹出了多大事?最大的也不外乎政治和经济。为“政治” 闹事?义门是忠孝人家摊不上。为“贷粟”闹事?可能性很大。因自嘉祐以来义门“岁歉乏食”,每年春荒不济,靠官府贷粟以接秋粮成熟,并还官府。假如一连几 年收成不好,如何还?不但不还,每年春荒仍然要借贷,小小的一个德安县能经得起这么折腾吗?一个要借贷,其理由很简单,说是当今圣上的恩典;不同意借贷的理由:只贷不还,县小无粮;并指责义门过于聚集人口,图谋不轨(传说中义门要“造反”,或许出于此)。常言道“骂无好言,打无好拳”,甚至有偏激言语和行 为,总之,事情闹大了,不好收场,惊动了圣上。朝廷为了息事宁人和社会安定(当然,也少不了有官员从中帮义门说话的),下拨一定数额的遣散费,旨谕分家,派官监督,非解散不可,义门人“皆恸哭”了。“旨谕析烟二百一十支”这个数字,应该为义门上报数(此时不敢多报)。“产分一百二十庄”,则是自己内部的 事,即世居义门的(主要指陈兼、陈旺这两大支)可以分得祖产(通常所说108庄),其他散迁落户的、或为响应倡议而加盟的,不可分得义门祖产。分庄结果数为291庄。

接着,王象之在陈兢条目下继续说:“陈兢,《长编》云淳化元年(990年),江州言德安县民——十四世同居,老幼千二百余口,常苦食不足,令岁贷官米二千石。”王象之之所以要重复义门“常苦食不足,令岁贷粟”这件事,其潜在意思已明,无须多说。我们作出的分析、推测本于此意。

至于文中点到陈兼一支分四十二庄,究竟是哪四十二庄?目前尚难稽考。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终有一天会浮出水面。

《衍齿录》中还附录其他封王后裔迁徙、繁衍的情况。为了对比义门世次,检出两例,以作讨论。

其一,“源流序”云:

我祖叔达为唐判纳言与温大雅同典书记……封江国公,谥忠惠,配孔氏封徐国夫人,俱葬蓝田县北。……达生子四,以德字为班行,曰贤曰政曰重曰明……我重德生子名烈,徙居虔州宁都马头寨。烈生禄,禄生运,运生潜,潜生子二长曰宾,宾生子二曰曰璋,徙徽州祁门、吴县东山,次曰宝生子三曰玉曰碧曰生选任吏部侍郎,选生元任淮东节督使镇守通州。唐乾符二年岁值凶荒,斗米钱八百。海寇王仙芝等蠢起,于是自虔州迁潭州今骆驼嘴,其旧址也。

世次编列于下:

叔达→重德→烈→禄→运→潜→宝→珣→选→元,到陈元这一代时值唐乾符年间;恰与叔明十世孙伯宣乾符间为避黄巢兵乱,由德化迁德安“合族同处”,两支的时间、世次甚相吻合。

其二:

(太子)深,性聪颖,好文学,梁明帝壬辰(572年)生。贞明(587589)之变,避难于台州浮门。隋炀帝大业中,迁西川东门。厥后六世孙善云、善庆、善德,由西川东门家保宁新井,为新井派。善云子三,寿山、寿海、寿川。寿山子二司权、司衡。寿海子司伟。寿川子司质。善德子二,寿济、寿江。寿济子二,司空、司惠。司空子宣太。司惠子宣和。寿江子司怀,司怀子宣普。善庆字安宗,唐德宗时拜平章事,与叔明六世孙京同朝。配何氏,生子寿淮,字智伯,唐宪宗(806820)时官至都督总官,配褚氏,生子二司政、司宏,(宏)配谭氏,司政字惟善,唐敬宗(824826)时以佐命功,进封护国公,文宗太和三年已酉(829)镇守西番。武宗会昌(841845)时颁奏取回,凯旋。寿终,敕葬长安蓝田。配何氏,生子四,宣定、宣安、宣景、宣敬。宣定字长青,唐宣宗时敕封镇国侯,敕葬楚(地),配龙氏生子三,如麒、如麟、如彪。如麟官银青光禄大夫,配徐氏生子二,国寿、国清。如彪官武毅光禄大夫,配彭氏生子国。如麒字新塘,唐文宗太和二年戊申((828)生,僖宗时官金紫光禄大夫,配郑氏生子国诚、国陵。国诚配苏氏生子云卿。云卿生子月霖,徙居河南开封府。国陵字君祥,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已卯(859)生,昭宗时为儒学教谕,配云氏生子左卿,字彦文,僖宗中和二年壬寅(882)生,配郑氏无出。娶刘氏生子风霖,字明,昭宗天元年甲子(904)生,南唐为礼部侍郎,配袁氏生子鼎飞,字乾政,后梁均王贞明八(六)年庚辰(920)生,仕宋初太平府通判,配齐氏生子谏。谏生后汉乾初年己酉(949),仕宋台州知州,贬袁州司马,配吴氏,宋太祖时(960975)生子彭仁。仁能嗣太丘家声宏大,业于新井者。大宗谱序言之详矣。其后由新井而吉水、长松、鄱阳、礼城、婺源、霍口。又由礼城、霍口而乐之城南,婺之金闸、五马、风源皆彭仁之分派也。后之子孙未得其详。(见谱照0294/0295)

文中所列官职无须查考,但从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第四子太子深至第十六世陈谏基本有出生时间,且叔宝七世孙善庆与叔明六世孙陈京同朝为官,对比出一个生命传代过程的时间表。以叔宝为一世祖,列简表如下:

      

世次

1

2

3︿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名讳

叔宝

……

善庆

寿淮

司政

宣定

如麒

国陵

左卿

风霖

鼎飞

时间

553

572

 

 

 

 

 

828

859

882

904

920

949

 

从叔宝到陈谏16代历406年,平均每代间隔约27年。这是皇家、官宦人家的传代时间数,要低于平民百姓。所以说,一般代均28年正负4年的概数是合理的,也是比较保守的数值(有人作了个测算代均为30年正负5年)。通常在考证世系世次过程中,运用的就是这个带有普遍规律的标尺去辨别真伪。善庆和陈京同朝为官,长房比六房多传一代,是正常的。

通过上述几例的评析,湘潭花田陈氏族谱向我们展现的史料,极为珍贵。

嗟乎,人分三六九等,同样吃五谷杂粮,其秉性、品行、造化各有不同;作为生命史传承的谱牒,亦因时、因地、因人而各异。有的则不屑一顾,有谱不如无谱,误人误己贻误后代;有的却闪耀着万丈光芒,穿越时空,照亮着后人!

以上仅为一偶得,错误难免。今刊出的目的是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研究,不吝赐教。 

       注释:

① 如九江德化清雍正元年,儒升氏题于颺霧山房序开篇曰“义门之得名旧矣,溯厥由来盖自我伯宣公始也。”同谱乾隆戊申序“六庄公识”亦云:“顾义门之得名由伯宣,则今日之重修义门之谱,也亦宜以伯宣公为断……”皆突出伯宣为创建义门功不可没。

② 闺门:上圆下方的小门,指内室。

③ “七年<1014>甲寅,旭卒,共推旭弟蕴为家长”一句“衍齿录”中本无,参考湖南《衡山县陈氏族谱(德星堂)》及《素怡稀龄唱和集·叔明公派衍江州义门考》(钱塘诗社丛书之三十七)补入。此二本中所载义门内容与“衍齿录”大同小异。

④ 世罕有匹匹者,匹敌也。整句意思为世上很少有比得上的。

⑤ 晜云(kūnyun):即晜孙、云孙。他们比玄孙还要小几辈。

辅弼:即辅佐。

⑦人日:即正月初七。

⑧崇,字克尊:查湖北大冶旧谱在其“义门陈氏谱系语录”中接陈崇后载“陈勋,字克明,为蒲圻令。陈玫,字克温。德安县令。”相对照,何其吻合!

⑨ 建都南昌:准确的为“移都南昌”。天祚三年(公元937年),杨溥被迫让位,徐知诰(即李昪)正式称帝,建国号大齐,是以金陵为都城。到公元959年,南唐中主李璟因后周军队攻入扬州,与其国都金陵仅一江之隔。为防敌军过江,李璟决定迁都洪州,并将洪州改为南昌府,仿金陵皇宫规模大兴土木建造殿宇,历两年告竣迁都。

谱照:

吴兴蓝田源流派衍齿录(义门)

吴兴蓝田源流派衍齿录(叔宝)

吴兴蓝田源流序

毗陵谱载伯宣公四子

德化谱原序 021(自伯宣来徙江州,越三世以义闻于上)

德化谱原序 006(唐乾符间伯宣六世同居,僖宗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