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谱考辑要序

类别:文史 选载 作者:陈伯程

国有史,邑有志,族有谱,三者共同构建中华民族的史志文化。史不修,则万古纲常坠而不举;志不修,则无郡邑之风俗民情;谱不修,则子孙万代不知其本源。国史记一国之古今大要,方志记一郡之沿革与现状,族谱是记录同宗共祖的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透过族谱,不仅可以看到一姓一族之生生不息的生命历程,还可以看到跌宕起伏的人世沧桑,亦能看到历朝历代的更迭兴亡。族谱是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族谱是根的象征,蕴含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凡一个爱国者,首先就是一个热爱自己祖先、热爱自己家乡的人。

树发千枝由根起,水流万里自源来。溯我陈氏源流:帝舜后裔妫满封之陈国,齐陈亲民创业,户牖、山阳传佳话,颍川千秋德望,江州孝义流芳,开漳圣王名闻遐迩……如今陈氏枝繁叶茂,子裔遍及环宇,泱泱巨族,现为全国第五大姓。追根溯源,抚今追昔,身为陈氏一员,无不为列祖列宗的丰功伟绩和道德风范而自豪。

《陈氏谱考辑要》中的世系源流,始自帝舜止于宋,个别的延至明清及当代,历经五千年,浩浩荡荡。通览全书,我深深体会:修谱者,不懂史者不可为也!本书以史为据,广征博采,参考族谱,综合考证,实事求是,宁缺毋滥,无论是谱系源流、分支迁徙、人物传记,还是史志谱文献的梳理,始终贯彻求真务实的精神,这对陈姓族史的研究,在学术上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略举事例如下:

如陈完后人何时改为田姓,是自改还是他改?考证者查遍史书及明清考古文献,从出土古文字中寻找答案,结果惊喜地发现陈齐统治者始终称陈氏,这有出土文物为证,仅字形略有变化而已。齐国之“,不同于陈国之“敶”。春秋时期自称与他称无区别;战国时期陈齐自称“”;在战国文献中,唯独《孟子》只用“陈”,其他均陈、田并用。到了秦汉时期,太史公独称陈齐为“田齐”,贻误至今。

再如义门谱中的“伯宣孙旺”,考证者也是查遍史志,搜寻族谱,结果发现陈旺是岳阳王叔慎五世孙,和陈兼是同辈同时期人,比伯宣早到德安140余年。

还如颍川陈氏始祖,究竟是齐王建之子,还是战国时期的颍川侯陈轸?还有东汉御史中丞陈翔和太丘长陈寔之间,究竟是父子关系,还是不相属的两个人?等等,诸如此类问题,考证者无不一一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事实,告诉读者,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一匡明清以来的“自说为是,矛盾互出”的族谱,把混乱的颠倒的是非纠正过来;即使遇到棘手问题,一时难以求证,作者也是谨慎处理,要么暂依旧谱,要么两说并存留与后考,绝不妄论是非。

对于明清族谱的泛滥、攀附、失真,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曾经尖锐指出:“谱系之法,不掌于官,则家自为书,人自为说,子孙或过誉其祖父,是非或颇谬于国史。其不肖者流,或谬托贤哲,或私鬻宗谱,以伪乱真,悠谬恍惚,不可胜言。”一言以蔽之,铿锵之声,振聋发聩。对于明清族谱,希望读者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明辨是非。

本书的另一重要特点,即谱与史互通、互相联系,博采多家之说。诸如《史记》《左传注疏》《世本注疏》《古今姓氏书辩证》《诗经·陈风》《汉书地理志》《陈书》《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宋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续编》以及出土的金文、陶文、墓志,等等,广征博引,考稽同异,贯穿于谱考之中,以帮助读者辨别真伪。盛哉,叹为观止。正如已故著名历史学教授陈国灿先生曾评价《颍川陈氏考略》“是一部力作,可称得上陈姓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代表了迄今为止对陈姓史尤其颍川陈氏研究的最高学术水平,它不仅是当代陈氏宗支重修谱牒的必备之书,而且也是运用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人口学、伦理学、语言文字学等学科知识于考证中之重要参考书”,我深感陈国灿先生的这句评价用于《陈氏谱考辑要》也是非常恰当的。

欣慰的是,今我江西省历史学会陈氏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聚人才,组成一支高水平、高效益的研究团队,汇集资料,秉持历史唯物观,以史为据,以时空为准绳,参考族谱,实事求是,辑成这本厚重的《陈氏谱考辑要》。这不仅是对陈氏祖源及其迁徙有详尽的考证,而且对于星落九州的宗亲在联谊、寻根等方面,亦能提供服务。

继承陈氏祖德,弘扬陈氏家风。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需要。国家民族的团结,离不开家和民睦。家和而族睦,族睦而民兴,民兴则国隆,此系家族、民族相互维系之常理。因此,无论你贫或富,无论你民或官,但只要爱国厚德,恪尽职守,勇于拼搏,无私奉献,你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一个无愧于列祖列宗的人!

最后,我殷切希望,我们陈氏宗亲,要以江西省历史学会陈氏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一群优秀代表为榜样,手拉手肩并肩,为弘扬陈氏优秀传统文化而奉献爱心,奉献智慧,逐步完善,以展示新时期我陈氏家族之风采!

 

陈伯程

二〇一九年仲夏于清华大学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