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江联宗谱序看义门世系世次的演绎

类别:文史 选载 作者:陈月海

  九江义门陈氏联宗《甲寅谱》倡修于公元1554年,到1989年止,续谱已见9次①,选载历届谱序30余篇,其中《嘉靖甲寅序》、《康熙丙午序》各1篇,《雍正元年序》11篇,《乾隆戊申序》8篇;余下的便是道光、咸丰、光绪、民国等谱序。从这些序文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义门世系世次的演绎过程。

  先看时任户部主事李彬的《甲寅序》。尽管当时已有《德化宗人具联宗辨》文,但是该序文关于义门主要人物还是非常谨慎地点到“代有贤士,曰旺、曰崇、曰衮、曰逵、曰袭、曰旭,相习传沿,克笃义行,万指同食。”②

  既然如《德化宗人具联宗辨》所称,“伯宣公自唐开元年间从闽隐居太平宫,其后孙旺隐居德安县常乐里”,为何序文中只字不提伯宣呢?是遗漏吗?而在另一篇即监察御史浔阳迁客桑桥子(字术甫)撰《明嘉靖甲寅年九江府表彰陈氏遗址序》写道:“陈宜都叔明九世孙陈伯宣,始自闽来隐居庐山北阜圣治峰之阴,后捐宅以为太平宫,去山二十里居焉,今义门泉水垅是也。其后裔乃徙居德安常乐里。”序文里仅点到伯宣、陈崇,“其后裔迁居德安”,未指明是谁。

  再看二修谱,时知九江府事陈谦的《康熙丙午序》:“若江州陈氏,余阅其家谱所载,自宜都叔明之后,唐著作佐郎伯宣公为鼻祖也。稽义门之立,始于南唐李昪诏行旌表。”这里又只字未提“旺公”,何也?难道也是遗漏吗?非也,分明是在回避问题和矛盾。

  通过上述三篇序文,从中可以悟出一个内情:若旺公、伯宣同“序”出现,必然要交待他们之间的世次称谓,不能含糊。

  果然到了雍正元年(1723),在署名儒升的《雍正元年序》中,旺、宣同序出现,合二为一。其序云:“义门之得名旧(久)矣,溯厥由来,盖自我伯宣公也。公宜都叔明之后,讳阔,由闽中寄迹匡山圣治峰前,与马总友,偶遇采访神人易地凤凰山下(凤凰山,在今德安义门村境内),其孙旺卜居德安敷浅原。”至此,宗谱开始出现所谓神怪易地之说,两支合为一支。

  在11篇雍正元年谱序中,“合二为一”的序文有四篇,其它仍各云其是。

  迨雍正甲寅岁(1734),《复建宗祠序》却又如此写道:“因查雍正四年(1726),前府陆上其请,前藩宪(清布政使)胡允其事批饬③:据详陈伯宣、陈兢、陈旭等孝义著于江州,遗迹现存德化,千古彪炳,历代嘉奖。”

  凡义门人皆知陈兢、陈旭生于义门,长于义门,葬于义门;今义门旺公祖坟山上还有二公的坟茔、墓碑为证,何以扯到“遗迹现存德化”?岂不明显为“表扬”而云。

  更为甚者,乾隆戊申年(1788)续谱,为统一口径,官方插手审订义门谱。如石塘庄裔孙公浩在《戊申重修家谱序》里写道:“丁未(1787)秋桂月,恭奉学宪④临浔,复值伯宣公官祭,在迩诸君子胥于祠是集焉,因及家谱,奉文改纂,一呈安邑(德安)教谕吴(起铎),复呈前任(德化)县主沈,叠经削其中字句,抹糊茫然莫辨,倘仍依旧葫芦不举,将后之子孙其不视为亥豕鲁鱼⑤也。”

  这次修谱,谱局设在官方文庙里,在官方直接干预下,量人分工,各司其职。于是以“六庄公”署名的《义门陈氏戊申重修家谱序》为代表序刊列谱首。该序云:“顾义门之得名由伯宣,则今日之修义门谱也,亦宜以伯宣公为断志⑥曰:自闽中来隐居庐山,注司马史记,征诏不起就拜著作郎,其孙旺居德安太平乡,九世孙崇为江州长史,治家有法,累世同居,盖公之志,固潜心学问而谋求家政者矣。夫由伯宣而旺公为三世,至青公为五世,至崇公则七世矣,至兢公则十二世矣。”⑦至此始,长期未决的义门世系世次基本定调,之后便是萧规曹随。还在明嘉靖甲寅前“原编次世系不以图格流衍,止名讳叙列者”,可见到了乾隆戊申时,义门世系世次渐趋于规范、系统,一脉嫡传。

  在如何看待官方审改家谱一事,其它庄在各自的序文中又是怎样表述意见的。

  株岭庄蓝桥派《戊申序》:“戊申(1788)之春,同族诸君子有志重修家谱,商其事于余且曰:子亦大支也,岂得独任其逸是⑧?殆恐余之不力也,余惟谱之奉宪饬改数年未果其事,兹盛举也。诸君既有成议⑨,余安得不随其后?”

  火巷庄迁禄原坂派在其《戊申序》中亦云:“修谱之系岂浅鲜哉?前既奉宪饬,士庶⑩之家宜删改家谱,以明识忌讳⑾?按愚贱之义(意),同族诸君子共谋修辑,既蒇成事矣。”

  再看绍型、绍廷等九人同识《戊申序》云:“今奉宪饬修辑……方今例禁煌煌,操持必审。凡旧本之未符者,应汰必汰;新文之允协者,应增必增。”

  哪些必汰,哪些必增?这一切得由官方说了算。但是,尽管有如此“煌煌例禁”,火巷庄迁吉安永丰赤崖浱在其《戊申序》中还是说了一句明白话:即 “伯宣来徙江州,越三世以义闻于上(得旌)”。

“  越三世”得旌,岂不正符合伯宣子崇、崇子衮,升元初(937)衮立义门的史志记载吗?(见陆游《南唐书·轶事》)。是时衮任家长,义门自旺公始至衮、逵辈八代同居,故而又获旌表,始立义门。

官方为什么要删改义门谱史呢?“删改家谱,为明识忌讳”,一语已道明。在官方看来,若能维持德化白鹤乡(今九江县狮子乡)为义门始居地一说成立,那么德安太平乡就自然成为后迁居之地,“其孙旺”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们认为,表扬此地亦未尝不可,此地毕竟是伯宣、陈崇曾经一度生活过的地方,是义门的一处重要遗址,但决非义门之始居地。伯宣自闽入赣隐庐,先居龙潭窝,后居太平宫,随后易地德化白鹤乡泉水垅,三处先后共居约三十一、二年,后因黄巢造反,乾符四年(877)江州失陷,为避兵乱,举家迁德安“合族同处”,共创义门。之后此地便作为义门的一处重要庄园,直至分家后,株岭庄知先公还留守着这块风水宝地。这就是史实,任何人颠倒不了的。为了迎合明朝的“表扬”,以突出德化始居地的重要性,反复删改,几经周折,直到官方满意为止,然而它终究是经不起历史的检验。

  九江义门五十一庄联宗修谱,其规模之大,幅射范围之广,历史影响之深,已不言而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是,只要我们能跳出历史形成的旧框架,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方法,实事求是,知错就改,就一定能够还义门历史真面貌。

  注释:①1989年联宗谱谓第十届续谱,而谱中仅见到九届序文。从嘉靖甲寅到康熙丙午相隔112年,其间不可能不续谱。莫非其间遗漏一届谱序?②此处引文准是来自老谱寿(指嘉靖之前的老谱),因我从不同地区的旧谱中见到这相同的内容及相同的句式。③饬:即饬令;旧时公文中指上级命令下级为饬。④学宪,清朝掌管文化、教育、祭祀等地方长官。⑤亥豕鲁鱼,即鲁鱼亥豕;鲁和鱼,亥与豕的篆文字形相似,易混淆。⑥断志,即断制;意为决断。⑦此处列出的世次前后自相矛盾,如同指一人,一云“九世孙”,又云“七世孙”,明显错误。⑧逸是,即逸事;指散佚而不甚为世人所知的事迹。⑨成议,成约,定议;这里指主意已定。⑩士庶,这里通指大姓豪族。⑾明识忌讳,即指明嘉靖32年萧御史特事表扬德化“义门遗址”,表识德安“义门遗迹”。详见《九江府复勘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