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光籍贯新考

类别:庚子文选 作者:陈刚

 

 

陈元光的籍贯问题,历来是各家争论的焦点。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李玉诚博士在《陈元光籍贯问题研究评述》一文中依照史料梳理出五种说法,按时间顺序即唐代岭南首领说、河东说、明代光州说、光州固始说、清代揭阳说。

笔者曾在《颍川陈氏考略·陈元光籍贯考》中主张河东说,但是依据最新发现的史料,偏向于岭南首领说。河东,只是其祖父陈克耕作战及其父亲陈政客居之地。

一、陈元光籍贯

岭南首领说的时间最早,来自唐高宗时期张鷟《朝野佥载》卷二:“(武)周岭南首领陈元光设客,令一袍裤行酒。光怒,令拽出,遂杀之…”此说一直未引起当代学者的重视,普遍认为陈元光是北方人。唐代的岭南地域广袤,据《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四》之“岭南道”载,唐贞观至先天时辖境包括今福建、广东、广西大部、云南东南部、越南北部地区。陈元光的祖籍应该是在唐代岭南道廉州,考述如下。

清沈定均修《漳州府志》卷二十四《宦绩》之“陈元光”,载其去世不久被封为“临漳候”。唐代一般是以籍贯封侯,有县侯和郡侯两种。例如《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高适传》载:“高适者,渤海蓚人也……客于梁宋……进封渤海县侯。”高适籍贯渤海,后虽客居梁宋,但仍以籍贯封“渤海县侯”。又如《新唐书》卷一百七十《王茂元传》载“王栖曜,濮州濮阳人……子茂元……封濮阳郡侯。”同样,王茂元也是以其籍贯封濮阳郡侯。因此,陈元光被封为“临漳候”,当是以其祖籍而封的。

一提到“临漳”,就有专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河北临漳县,但此地在隋唐属于相州,非河东郡之地,这跟陈元光封“临漳侯”毫无内在联系。在这里,诸位似乎都忽略了另一个临漳郡,即刘宋时设置的越州临漳郡。据诸多资料显示,陈克耕应该就是这里人,也与“岭南首领”说联系起来。

旧时的临漳郡也作“临瘴郡”,属越州。据《南齐书》卷十四《州郡上》载:“越州,镇临漳郡,本合浦北界也。”又据《记纂渊海》卷十六“廉州”条载:“宋兼置越州及临瘴郡,隋废郡。”《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九《土产·珠蚌》载:“晋又为合浦郡,宋因之兼置临瘴郡,以界内瘴江为名。”《舆地纪胜》卷一百二十“廉州”载:“今交土调和,越瘴独甚,故临漳郡,又名临瘴郡。”由此,“临漳郡”一名,源于瘴江。

《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四·岭南道》载:“合浦,汉县,属合浦郡。秦之象郡地。吴改为珠官。宋分置临漳郡及越州,领郡三治于此。时西江都护陈伯绍为刺史,始立州镇,凿山为城,以威俚獠。隋改为禄州,及为合州,又改为合浦。唐置廉州。”因此,临漳郡在唐代为岭南道廉州。临漳郡州治、郡治在今浦北县石冲镇仰天窝(又名青牛城)。辖境在今天的广西合浦、浦北、灵山三县相连地区。

与陈元光“临漳候”相呼应的还有一个证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载:唐德宗贞元二年“三月,李希烈别将寇郑州……夏,四月,丙寅,大将陈仙奇使医陈山甫毒杀之。因以兵悉诛其兄弟妻子,举众来降。甲申,以仙奇为淮西节度使”。

这是一重大历史事件,陈仙奇与军医陈山甫密谋毒杀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归顺唐朝,被封为淮西节度使。是年七月,陈仙奇又被李希烈心腹爱将吴少诚所杀(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二· 唐纪·四十八)。毒杀李希烈,朝廷封陈仙奇为“开府仪同三司御史中丞临漳郡王”(见《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三陆贽撰《诛李希烈后原宥淮西将士并授陈仙奇节度诏》)。陈仙奇,亦以其籍贯临漳郡封王。

陈山甫,是陈元光五世孙,陈詠之子。据郭启熹《陈元光与龙岩开发几个研究问题的考证》之《陈氏子孙》一文援引漳州图书馆藏《漳浦与台湾陈氏综合族谱》记载陈元光曾孙“陈詠,其三子陈山甫……山甫当医生”。另据广州陈潘议纂修《广东省大浦县百侯曹碓背甜竹陈氏颍川郡崇庆堂裕庆堂族谱》第59页载“山甫,詠三子。唐贞元间医术方士。”两谱所说与《资治通鉴》载山甫为医及毒杀李希烈的时间相吻合。

在军中,陈仙奇与陈山甫是何等关系?这需要从正史中寻找答案。《旧唐书·卷十二·德宗上》记载陈仙奇在任淮西节度使之前为“淮西牙将”。牙将是唐代一种军衔,五千人为正偏牙将。牙将领导的牙军是唐朝节度使的亲兵。主将所居之城因建有牙旗,故称牙城。唐代节度使的官署称为使牙,节度使专门组织一支保护牙城与使牙的军队,叫做牙军,或称衙兵。他们有时也被派到外地作战。《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一·罗弘信传》载:“魏之牙中军者,自至德中,田承嗣盗据相、魏、澶、博、卫、贝等六州,召募军中子弟置之部下,遂以为号。皆丰给厚赐,不胜骄宠。年代浸远,父子相袭,亲党胶固。其凶戾者,强买豪夺,逾法犯令,长吏不能禁。变易主帅,有同儿戏,如史宪诚、何进滔、韩君雄、乐彦祯,皆为其所立。优奖小不如意,则举族被害。”由此就很清楚,陈仙奇与陈山甫在牙军中必为至亲同族,否则断然不敢合谋毒杀李希烈。既为同族,那么陈仙奇也应该是陈元光的后人,或为同族兄弟的后人。

从陈元光的先祖越州刺史陈伯绍,到陈元光的“临漳候”,再到陈仙奇的“临漳郡王”,印证了陈元光、陈仙奇的祖籍在岭南:刘宋时为临漳郡,唐代为岭南道廉州。

二、漳州名之来历

在平定潮州寇乱后,垂拱二年(686) 陈元光奏请朝廷在泉、潮间置一州县以控岭表,后名漳州。为何取名漳州?四库本《福建通志 》卷三十《陈政传》载:“(陈政)尝渡云霄江,谓父老曰:‘此水如上党之清漳。’故以漳名”。而《粤闽巡视纪略》(四库本)却载:“漳江,自西林出海水,自铜山来迎之,清浊合流而成章,故名。”

上述两志所持观点迥然不同,则无论是哪种观点,笔者都不敢苟同。

上党郡距离河东郡足有三百公里,如果说陈政、陈元光是河东郡人,会将一个非故乡的地名用来命名漳州?谢重光《<全唐文>所收陈元光表文两篇系伪作考》作了对比:“‘上党之清漳’流经太行山脉,地势高峻崎岖,水流湍急;漳州之漳江则处在漳州平原上,地势平坦,水流舒缓。这两条河流沿岸的植被、地层、土色也迥不相同。”所以他认为“漳州及其漳江本与山西的漳水没有瓜葛”,所说甚是。

之所以取名“漳州”,笔者认为深层次原因是因漳州有瘴疠横行。吴宜燮《龙溪县志》卷二十三引宋吴舆《图经序》载:“皇唐垂拱二年……奏置州、县。敕割福州西南地,置漳州。初在漳浦水北,因水为名。寻以地多瘴疠,吏民苦之,耆老余恭讷等乞迁他所。”由此说明漳州是以漳江为名,气候多瘴疠,这陈元光、陈仙奇的祖籍地越州临漳郡的气候相似,多有“瘴疠”、“瘴气”,并以此来命名漳州,情理自然。谢重光在《<全唐文>所收陈元光表文两篇系伪作考》中还说:“建州之后,还因瘴疠之害而一再迁治,然则在其未置州之前,人们把其境内的一条河流称为瘴江,是毫不足怪的。待至建州之际,文人们把这条瘴江改名为同音而义美的漳江,又从而把所在之县称为漳浦,所在之州称为漳州,也是人之常情。”谢先生的观点与笔者不谋而合。

三、陈元光上源世系

陈元光家族迁漳州之前,到底在廉州生活了多少代?这要从族谱相关的线索中寻找答案。据广东茂名高州地区陈氏族谱《溯源篇》记载:“准仕晋为太尉,准生匡,匡生达,永嘉南迁,为太子洗马,而余杭令潭,其裔也。潭生钦约,钦约生怀高,怀高生建,均仕晋有宦名。建生肃,肃生任,任生虎牙将军本昭,昭生公车司马时杰,杰生景文,为汝南别驾,会太守常珍奇欲以郡降北魏,泣谏不从,为珍奇所害。别驾有子曰伯绍,任合浦太守有惠政,民像祀之,今廉州有陈王庙是也。绍子霸汉为陈大中正,生果仁,仕隋为司徒,谏死职下,第四子犊,号克耕,谥威顺,事唐神尧,官左玉铃卫,为开国功臣,传子政,号一民,奉命入闽,遂为入闽始祖焉。

该文为明清族谱序,有真有假,需要通过史籍来辨别其真伪。

陈准、陈匡、陈达,《陈书·高祖本纪》有载,这与史一致。

从陈潭到陈景文不可考,故略而不叙。然可考的是陈伯绍、陈果仁、陈克耕、陈政、陈元光等人。

陈伯绍,广泛记录于《宋书》《南齐书》《册府元龟》《舆地胜纪》《广东通志》《广西通志》《廉州府志》《湖州府志》等史志中,其事迹整理如下:

“泰始四年(468)妖人刘思道作乱,进攻广州,杀刺史羊希,岭海大震。太守萧恵徽与战败死,诏伯绍领西江兵讨思道,诛之,为西江都护。伯绍以合浦北界夷獠丛居编户,乃帅兵两千人猎于北地,见二青牛惊走入草,逐之不得,谓此地当有异祥,启立为越州。宋明帝命为交州刺史使经营焉。始置百梁、龙苏、永寜、安昌、富昌、南流、大郡,割广、交、朱䳒三郡来属。元徽二年(474),以伯绍为刺史,督交、越二州事。始立州镇,穿山为城门,以保边境,俗呼青牛城。伯绍恵及士民,威服俚獠,民甚徳之。及卒,民为立祠。”

其中以《舆地胜纪》载之最为确切,该书卷之一百二十《廉州》:“陈王祠在合浦县东北三十里,宋刺史陈伯绍有恩惠于民,殁于领表,所在立祠。陈覇先事之称为叔父,及受禅尊为王。见《元和郡县志》。夫人山,在合浦县东一百二十七里,陈伯绍葬妻于此,因名其山。《寰宇记》亦名殡山。”《舆地胜纪》援引《元和郡县志》中的两个重要史实:

一是陈伯绍为陈霸先同族,且辈分高霸先一辈,是吴兴人。《广西通志》卷六十三《陈伯绍传》直言“吴兴人”。明崇祯《廉州府志》卷九《陈伯绍传》详载:“陈伯绍,颍川人,晋南渡家于吴兴,遂为吴兴人。”这里所提到的“颍川”,当指伯绍郡望。“晋南渡家于吴兴”,是指陈达由颍川迁居吴兴“任长城令”。综合上述三则史料分析,陈伯绍是陈达之后人,无疑。

二是陈伯绍启立越州并为越州首任刺史,终老领表,其夫人葬在合浦。陈伯绍军旅生活在越州临漳郡,和陈元光、陈仙奇的“临漳”封号完全一致。由此可见族谱所述陈伯绍是陈元光先祖、陈霸先同族为史实。但按陈伯绍生活的年代推算,要比陈霸先大七八十岁,不可能是他的亲叔父,应该是族叔。陈伯绍也不可能是陈元光的六世祖,按其年代推算,从陈伯绍到陈克耕应该有七代人,都是生活在越州。

因为陈伯绍是陈霸先叔父辈,陈伯绍之子自然和陈霸先是同辈人,所以族谱名为陈霸汉。其实,这是修谱者在阙名情况下虚构的。按《陈书》《南史》,陈霸先三兄弟分别为谈先、霸先、休先。是以“先”字为班辈取名,不是以“霸”字为班辈。

陈果仁,又名杲仁(唐太宗赐名),晋陵人(今属常州),武德三年为沈法兴毒酒所害,寿七十二。其事迹详载于《颍川陈氏考略·隋司徒陈公(杲仁)舍宅造寺碑》,《旧唐书》列传第六《沈法兴传》和《新唐书》列传第十二《沈法兴传》也有记载。其世系为:猛→德巨→文英→巍→暠(字元皎)→季明(字玄涣)→果仁→坦、頵→琏→光允。由此可见,陈果仁父为季明,儿子为坦、頵,他们非陈元光直系先祖,只能是长城派陈氏同族了。

陈克耕,明万历《闽书》卷四十一《君长》之“陈元光”条和清沈定均修《漳州府志》卷二十四《宦绩》之陈政条载:“克耕,从唐太宗攻克临汾等郡。”正是因为有了陈克耕随李世民攻打临汾的这回事,以及后来陈政客居河东,才出现《元和姓纂》《舆地纪胜》中的“籍贯河东”一说。陈政,《宋会要辑稿·礼二〇》之一四二《陈元光祠》载其夫人为“吐万氏”。吐万氏为代北鲜卑族姓,也正是陈政年轻时在河东认识并与之成婚的。

陈元光的事迹比较详细,按史料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如下:

1、唐林宝《元和姓纂》陈姓载陈元光为“唐右鹰扬将军”。

2、北宋余靖《武溪集》卷二十载:“邑西有陈将军祠者,郡图云仪凤中勋府中郎将陈元光也,年少强魂,邦人立庙。”

3、南宋朱熹《晦庵集》卷八十《漳州守臣题名记》载“漳以下州领军事唐垂拱二年用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陈元光奏置领漳浦、怀恩二县,而治漳浦。”

4、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威惠庙记》:“朱翌《威惠庙记》载:陈元光,河东人。家于漳之溪口。唐仪凤中,广之崖山盗起,潮泉响应。王以布衣乞兵,遂平潮州。以泉之云霄为漳州,命王为左郎将守之。后以战殁,漳人哭之恸,立祠于径山。有纪功碑、灵应记见于庙云。”

5、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十三《祠墓陈侯祠》载:“庙碑云:公姓陈,讳元光,永隆二年盗次潮州,公击贼降之,请置漳州。委公镇抚,久之蛮贼复啸聚,公因战殁,庙食于漳。”

 

四、由河东入闽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交代清楚,那就是陈克耕是如何从中国最南部的越州到达河东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陈政又由河东派往漳州平乱?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从隋末的历史大背景中寻找答案。

隋炀帝大业年间,朝廷在全国范围内扩军,《隋书·食货》载:“增置军府,扫地为兵。”《隋书·炀帝下》记载:大业八年,出征高丽,动员府兵人数“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九年再征高丽,“征天下兵,募民为骁果,集于涿郡”。并由此分析,陈克耕应该就是在这个时期从家乡岭南越州被诏征的府兵首领,“集于涿郡”。

以岭南陈智略、冯盎作类比:《资治通鉴》卷十八载:宇文化及篡权之后,率兵西归,“其将陈智略率岭南骁果万余人,樊文超帅江淮排矛赞,张童儿帅江东骁果数千人,皆降于密。”西归途中与瓦岗军发生冲突兵败,陈智略率所部一万余人降于瓦岗军,武德三年九月归顺大唐。《元和姓纂》卷三载“龙川公陈贺略,端州首领也”。端州,今广东肇庆市。据岑仲勉先生《元和姓纂四校记》陈贺略即陈智略。另外《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冯盎传》也有同样记载岭南高州良德首领冯盎带领府兵“从炀帝伐辽东,迁左武卫大将军。隋亡,奔还岭表,啸署酋领,有众五万”。中山大学历史系王承文在《唐代“南选”与岭南溪洞豪族》一文中分析陈贺略、冯盎的兵源为“部族”、“子弟兵”。这些兵都是从岭南带到北方的宗族子弟及乡人。同理,陈克耕的府兵之兵源也是如此。

另据《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记载: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在太原起兵、攻霍邑、占临汾,隋西京留守代王杨侑“遣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将辽东兵及骁果等数万余人据河东,与老生相影响。仍命临汾以东诸郡,所在军民城守,并随便受老生、屈突等征发”。隋将陈克耕是在李世民攻打霍邑时被招降的,族谱记载“师徇霍邑,率众来同”,徇,顺从也,即陈克耕率领府兵一同归顺了李世民,随后又一起攻打临汾。是年,陈政二岁。

唐攻打临汾,给降者以优厚待遇:“入临汾郡,劳抚任用郡内官民,一如霍邑。”(见《大唐创业起居注》)“一如霍邑”,即说明陈克耕在归顺唐朝时受到很高的礼遇。《旧唐书》卷四十二《职官一》载:“归德将军、怀化大将军,以授初附首领。”凡归降者,都能受到如此封赏。

李渊建立大唐之后,本着“回招募原籍”的政策对陈智略、陈政等军事将领妥善安置。《资治通鉴·唐纪》武德四年八月条:“乙巳,上以南方寇盗尚多,丙午,以左武侯将军张镇周为淮南道行军总管,大将军陈智略为岭南道行军总管,镇抚之。”另据《资治通鉴》卷一九一,张镇周,是淮南道舒州豪族,陈智略是岭南道豪族,各回原籍。但陈政回祖籍岭南道,时间很晚,他客居河东约有五十余年,直至唐总章二年,岭南蛮啸乱,朝廷便派归德将军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去平乱。《全唐诗》卷四十五说陈元光为其祖母《太母魏氏半径题石》题诗,诗中有“万里提兵路”,这正是道出了魏夫人、陈政的府兵从河东到达漳州的一路艰辛。

五、小结

最后依据《陈书•高祖本纪》《颍川陈氏考略》以及上文相关史

料列出陈元光、陈霸先、陈果仁三个家族的世系,如下:

 

长城陈氏

陈元光家族

陈霸先家族

陈果仁家族

1

陈逹

2

3

钦约

4

怀高

公弼

5

建丙

6

安(据《颍川陈氏考略》补录)

7

8

本昭

9

时杰

10

景文

道巨

德巨

11

伯绍,由吴兴迁临漳郡,元徽二年为首任越州刺史

文讃

文英

12

□□

霸先

13

□□

14

□□

叔宝

季明

15

□□

果仁

16

□□

  以下略

坦、頵

17

克耕,由合浦率领府兵北上河东,大业十三年霍邑战中归顺唐朝,随后跟李世民一起攻打河东临汾

 

琏(頵子)

18

政,生长于河东五十余年,娶河东吐万氏为妻,总章二年由河东入闽

 

光允

19

元光,生于河东,总章二年随父入闽,嗣圣三年为首任漳州刺史

 

 

20

 

 

21

 

 

22

詠、谟、訏

 

 

23

山甫,詠之子

 

 

依据以上三家世系可以得出结论:长城派陈氏,是以长城令陈达为始祖,陈霸先家族为主,陈元光、陈果仁等旁系家族为辅而形成庞大的南朝陈氏宗族。陈元光祖籍在唐代为岭南道廉州,其先祖陈伯绍刘宋时由浙江吴兴入广州平乱并担任越州首任刺史而留居临漳郡,繁衍生息。在临漳郡大约传承七代之后,陈克耕以岭南首领的身份应征北上,转战河东,后在霍邑归降唐朝并随李世民攻打临汾,之后家人客居河东五十余年,故《元和姓纂》有河东人一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陈伯绍入岭南平乱、启立越州并首任越州刺史的后二百年,陈元光也入潮阳平乱、建立漳州亦首任漳州刺史。这其中不免有门阀的影响和家族的传承,但也少不了军功的建树。从此之后,陈元光后人就在漳州繁衍生息,枝繁叶茂。

陈果仁家族和陈元光家族是同时并存的长城派之两大旁系支族,这两个家族同时崛起于南朝、隋朝,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