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斥铭轩之谬论

类别:庚子文选 作者:陈刚

近日有网名“铭轩”者经研究并得出:“义门陈氏陈叔贞(慎)原来就是陈叔明,义门陈氏陈旺系南北朝陈叔慎支系是最近20年的陈氏家谱世系造假事件”之结论,一语惊人!这简直就是对我义门陈氏的亵渎,今日特撰文声讨并驳斥其谬论。

“铭轩”的奇文有几大特点,通篇是以谱考史,东拼西凑,毫无章法和逻辑。

    首先“铭轩”者,非陈姓也。但凡陈氏学者或宗亲均以实名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纵然不是,却也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平等讨论,光明磊落,绝非藏其名。

再谈铭轩的几谬论“当陈兼50岁时可能生陈京吗?”为其谬论之一。其实,他根本没有见过柳宗元为陈京撰写的《陈公行状》,也没阅过《元和姓纂》。这两本书都是写陈兼之子陈京,而柳文说得更清楚明白,陈京是陈叔明之后!要想否定这两本史书的记载,简直就是笑话。难道陈兼50岁就不能生陈京吗?在唐代,有人八十岁还会生育孩子呢,如《唐故处士颍川陈府君(汭)墓志铭并序》所载:开成二年七月廿日,有唐处士陈府君享年八十,终于家。明年四月廿二日,葬于河南府寿安县连理乡寇庄村先莹之东,顺理也。府君讳汭,裔承帝舜,姓自胡公,世载道德,事详传纪,即南康郡王休先七世孙。曾祖承德,皇登进士科,阴平郡别驾。祖齐卿,继升进士,再判高等自监察御史终太常博士。先考讳,天宝末家国祸难,行义著闻。耽学坟史,累膺辟署,自大理司直终太子司议郎。府君(年才弱冠,……男子三人:长曰煜,次弇,幼曰行修。夙承令范,皆已成立。二女出家(嫁),次适常州武进主簿贾汶,幼未及笄,并至性加(嫁)人,孺慕终日。弟湘任御史,乞假护丧,自越赴洛。日时兆叶,手足痛殷。饮泣为志,不尽徽烈。”(《全唐文补遗》第四辑,转录自《颍川陈氏考略》第88页)

陈汭八十岁,幼女还未及笄”,即未满十五周岁。反推陈汭最少六十五岁还能生育。而铭轩的“当陈兼50岁时可能生陈京吗?真实少见多怪。

“当陈叔慎19岁时可能生陈嵩吗?史料不是说陈叔慎都战死了吗?”为其谬论之二。很显然这个人没有见本人前文《论陈叔慎十八岁连生二子之合理性》,本人再发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_0lem7u0l9kkEDhwMQLzg烦请他看清楚后再来谈古代帝王之家十九岁能否生子的问题。

    铭轩以伯宣出生在公元614年、655年和公元696年来说明义门世系的正确性。真是笑话,以你所论,陈伯宣岂不比其高祖陈京的年纪还要大?为之谬论三。

铭轩又竟然以清代咸丰皇帝老师陈光亨所说:“伯宣以上,代远年湮,无从考证,《谱》与《史》均有未可尽信者。伯宣以下,其世次详于胡秘监所撰《义门碑》,时代匪遥,昭穆俱在,则谱较史为可信也。吾宗出於义门而分果石,故论义门始祖,则以伯宣公为一世;论果石始祖,则以思洪公为一世。后之人其毋骛於远哉!”并认为“陈伯宣之前是文化性认同世系,时间久远无法考证,不可全信,那就不要予以深究;要注意陈伯宣以下要以义门陈氏家谱记载世系为准,同时参校史料方可信。” 铭轩就以清代陈光亨所论作依据,遑论义门世系。诚然,陈光亨作为义门后代,时至晚清,他又能知道义门几多实情?!难道他比南唐的先贤更清楚义门?以清末之事考唐宋文献,肯定是不对的,铭轩又犯了大忌。

义门最早的文献徐锴《陈氏书堂记》原文:“其先盖陈宜都王叔明之后曰兼,为秘书少监。生京,给事中。以从子褒为嗣,至盐官令。生瓘,至高安县丞。其孙避难于泉州之仙游,生伯宣。”“其先盖”被铭轩误为“大概如此”或“不敢肯定”之意。反驳文章,请详见下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mKlCW9AqNuWY3wB0DeDCJA

南唐徐铉《江南录》和郑文宝《江表志》均载:“其陈崇有家法叙曰:《易》云……我家袭秘监之累功、承著作之贻训,代传孝弟,业继典坟,繇是子孙众多,上下和睦,存殁十一代,曾玄二百人。”也明确说明了义门是陈兼、陈伯宣后,从陈叔明到陈崇为十一代人。

铭轩冒天下之大不韪,否定义门陈伯宣非陈叔明后代,是

常人所不敢想的。不是你随便说说而已,要拿出证据!不说别的史志,就凭南唐《陈氏书堂记》《江南录》《江表志》就够铭轩先生扎腾了。

再说,何为“从子”。《朱子语类》卷八五:“据礼,兄弟之子当称从子为是,自曾祖而下三代称从子,自高祖四世而上称族子。”《陈氏书堂记》同时提到:“崇之子蜕,从子渤,族子乘,登进士第。”这里的“从子”和“族子”用法非常谨慎,可谓泾渭分明。所以说,陈褒的父亲应该和陈京同一个曾祖父。无论陈褒是陈京亲生的还是过继的,都不影响陈褒是叔明后代这个定论,铭轩的“陈伯宣不是叔明后代的说法”实在武断,无知者无畏也!至于“伯宣出生在公元611年、655年、696年”,更是铭轩的无稽之谈,信口雌黄!

笔者曾多次说过,族谱只能作参考,叔慎大墓的存在及历代名人的论述,是对岳阳王叔慎世系的肯定,他却视而不见,陷在一堆混乱的族谱中无力自拔,实可悲。这是铭轩谬论之四。

《隆庆临江府志》卷十三载:“陈岳(阳)王墓《旧经》载王陈高帝第十六子,祯明二年台城陷被害。唐武德中子嵩为吉州别驾,迁葬于馆头大浽头,有庙。”这里所提到的《旧经》,经查:《临江府(临江军)旧经》宋佚名纂修,明佚名辑今佚,有蒲圻张氏《永乐大典》辑本。由此则说明该记载来源于宋代的史料,非新淦家谱一家之言。

另乾隆三十二年《峡江县志·寺庙》载:“岳阳祠在峡东玉笥乡,旧载岳阳王陈高帝第十六子,贞明年台城陷被害,唐武德中子嵩为吉州别驾,迁葬于馆市大浽头,墓有庙,事见邑人吴节性墓记。此庙俗传为陈相公乔祠。

吴节性,峡江人。洪武乡贡,历官国子助教,上知其端谨,赐白金嘉之。其子吴杨永乐五年进士,官广东左布政使。

罗洪先撰《白沙陈氏宗谱序》(《念庵文集》卷十二)载:“……按某族祖钝叙其正统,谱曰陈氏之先出高宗子叔慎之后,叔慎子曰宗先,当隋末徙®陵匡墓,依富人匡太以居,号小隐,今其地为玉笥之廖田,是宗先其始迁祖也。考之史,淳于姬生岳阳王叔慎,祯明三年台城失守,为秦王所害,年才十有八,其子孙之徙在隋之末,理则宜。然《临江志》云玉笥乡有陈岳王庙,唐武德中王之子嵩为吉州别驾,卜隐于此,遂迁王墓馆头安山,由是言之嵩即所谓小隐者,而宗先岂其字耶!宗先之后又几世为观察判官岳,岳生翰林学士濬,濬生门下侍郎乔,乔相南唐后主,死事于开宝八年,宋太祖嘉乔之死,诏许归葬且官其三子诚、议、诏……”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进士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迁左春房赞善。后罢归,著书以终。著有《念庵集》22卷、《冬游记》1卷。《明史》卷二八三有传。《念庵集》入选《四库全书》。

还有胡宗阅诗《书南唐陈侍郎传后》云:“庙祀何年混岳阳,巴邱忠烈首南唐。芳名旧隶®陵郡,梓里荣分玉笥乡。障面如生遗半臂,问心无愧植三纲。后来孔练涂曾起,应与公争日月光。”胡宗阅,今峡江县水边镇坑西村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任峨眉知县。明确在诗句里面说了峡江陈氏为岳阳王叔慎、南唐陈乔之后!

以上无论是宋代史料,还是吴节性、罗洪先、胡宗阅等官宦之家所言,岂皆为胡说?!铭轩说“叔慎其实是叔明,叔慎后代世系造假”,实为无知。咦,无知无畏,其奈何之?!

铭轩在反驳别人的同时,自身却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一方面利用明清的族谱极力否定“异流同源”之说,另一方面为了宣传他自己的陈伯宣为义门始祖的荒唐说法,仅采用陈光亨一家之言企图把陈伯宣定格在公元700之前的人。如此做法,更是违背正史。如果要达到否定义门“异流同源”之目的,除非他否定《陈氏书堂记》《江南录》《江表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宋史陈兢传》《通鉴续编》等众多史料的存在,同时还要否定任何族谱上记载义门伯宣是叔明之后,才能行得通!试问,你能做到吗?(附注:后来得知“小铭轩”即陈义祥化名。)